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明朝既悲催又幸运的藩王 被奴仆欺压 也收获了爱情

2022-07-01 来源:腾讯历史

朱瞻垍为明仁宗朱高炽庶九子(生于永乐九年),生母为恭肃贵妃郭氏。朱瞻垍虽然不是嫡出,但是出生后的各项待遇甚至不差于“好世孙”朱瞻基。因为他的生母出身高门而且很受仁宗的宠爱。

注:郭氏的祖父(武定侯郭英)为少数能熬过洪武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除此之外郭氏一族也有多人与皇族联姻,例如太祖宠妃郭宁妃是郭氏的姑祖母、郭氏的伯父尚永嘉公主、还有两个姑姑成了王妃等。

 

仁宗宠爱郭氏到了什么程度呢?一登基就将郭氏册立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皇后只能是太祖钦定的王妃张氏)。为了照顾郭氏,仁宗在册封继任武定侯时无视了“立嫡立长”的规矩(本该授予郭英的长孙),把侯爵封给了郭氏的亲弟弟。

注:关于明仁宗的猝死,有一种说法“张皇后或朱瞻基谋杀说”也是基于这点。此说法认为张皇后担心仁宗会废朱瞻基传位于郭氏的儿子。

但是朱瞻垍也是非常不幸的,因为他的“嫡母”张氏(诚孝昭皇后)非常不喜欢他的生母,更不幸的是张皇后是整个明朝最有权势的女人。

张皇后不喜欢郭氏的原因并不复杂。首先张皇后忌恨郭氏与她争宠,其次仁宗突然暴病驾崩,张氏也要清除不利于自己儿子登基的隐患。无论郭氏母子本意如何,他们的地位和背景就是原罪,他们就是张皇后眼中的隐患。

张皇后对付郭氏的手段极其粗暴和残忍 –赐死,她给出的理由也极其地牵强 --为仁宗殉葬。

虽然太祖制定的殉葬制度,要求皇帝死后他的所有嫔妃都要殉死。但是太祖自己在有意无意之中留了个口子,他死前赦免了张美人。后世之人(主要就是明仁宗的张皇后)为了免于殉葬厄运,就利用这一点给殉葬做了减法。

注:明成祖和明仁宗在驾崩前并未留下免除某个后妃殉葬的遗命,张皇后之前的两任皇后没有殉葬只是因为她们都薨逝于皇帝之前。按照太祖的规矩,张皇后本人也是需要殉葬的。

一般无子嗣、无背景的女子才会被强迫殉葬。如仁宗的贤妃李氏因育有三子没有殉葬;没有子女的敬妃张氏因为是靖难功臣张辅之后而被特免(“以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

郭氏生有三子(滕怀王朱瞻垲、梁庄王朱瞻垍、卫恭王朱瞻埏),同样也是勋贵之后,所以她也不需要殉葬。但是此时已成为太后的张氏一口咬定她“自愿”,那除了殉葬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

《万历野获编》

 

这突如其来的殉葬对于郭氏的三个儿子打击非常大,一个月后三兄弟中的老大朱瞻垲(16岁还未就藩)因伤心过度而薨逝,而且因绝嗣而除国。未满15岁的朱瞻垍也被从根本上改变了性格,从此疑神疑鬼,心中充满了对皇权的畏惧。

宣德四年已正式成年的朱瞻垍离开京师至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就藩,虽然小心翼翼但还是惹来了祸事。朱瞻垍就藩后,按照惯例上表谢恩。但是他在用玺时出了差错,不能加玺的副本也被他盖了印。

注:明朝上交朝廷的正式奏疏、表章等文件的副本是供朝廷内部在需要的时候传阅用的,因此规定不盖章以免被误作正式文件。

不知为何,礼部揪住这个小事儿不放,要求捉拿梁王府长史等属官治罪(处罚藩王的一种方式,类似“打脸”)。宣宗虽然没有同意礼部的要求,但是要求礼部下文申斥王府属官。这让本就疑神疑鬼的朱瞻垍愈发地诚惶诚恐,疑心病也更重了。

别的藩王到达藩地后,不说蹂躏军民、为非作歹(例如秦王、代王、鲁王等),起码也都放飞自我、恣意享乐了。但是朱瞻垍不但行事谨小慎微、畏手畏脚,他连自己的奴才都不敢管。

明朝的藩王内府日常役使的男性仆从也是宦官,这些宦官统归王府“承奉”这个机构管理(长官叫承奉正)。王府承奉和王府长史是明朝宗藩的两个主要附属机构,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永乐之后藩王们普遍失去了政治权力,相对来说王府承奉在宗藩内部的权势就更大一些。这些极其善于察言观色的宦官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王爷与众不同的地方 -- 性格压抑的胆怯而懦弱可欺。

主子畏手畏脚,奴仆们自然就变得恣意任性,甚至奴大欺主起来。承奉正孔勤日常见到朱瞻垍态度倨傲不说,还视朱瞻垍为“仆”。朱瞻垍言行稍有不顺,他就张口斥骂,甚至于追打朱瞻垍。搞得朱瞻垍一度不堪其辱,竟然有了自杀的念头。

后王府长史将这些事儿上报给了宣宗。宣宗得知后极为震怒,他直接跳过了常规的侦查审理环节,下旨要求将孔勤械送京师,他要亲自处置。

 

勤狠傲,屡侮慢王,至出詈语。又尝踢王所坐胡床仆地,迫逐王入卧内。王不能堪,欲拔刀自杀,左右救止之。事闻,上大怒,遣人执勤罪之......

《明宣宗实录》

这里需要解释下朱瞻垍为什么会痿成这样,宣宗又为什么会怒成这样。

明朝各宗藩下属的机构以及相关官吏,虽然名义上都是从属于各自王府,但是他们同时也受朝廷的直接管辖。藩王真想处置他们(例如降罪、升迁、撤销等),需要向朝廷申请;而朝廷处置他们,并不需要藩王们的意见。

所以这些王府属官实际身兼两“职”,一是辅助藩王料理藩国,二是替朝廷监视宗藩,而且后者实际重于前者。藩王和王府属官们都很清楚这些,大家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因此日常各藩王并不会把自己的“下属”怎么样。

个别强势的“下属”利用这一点,要挟藩王或宗亲们捞些好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梁王府承奉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讹诈了本就疑神疑鬼的朱瞻垍,朱瞻垍可能真的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皇帝哥哥派来监控、折腾自己的。

即便孔勤等人真的是宣宗派下来的眼线,朱瞻垍只要性格刚强一些,某些地方(钱财方面)退让一些双方也就平衡了。但是朱瞻垍懦弱胆怯的性格,让他只会退让而且不敢找人帮忙,失去了约束和限制的孔勤等人也就彻底玩脱了。

对于宣宗而言,不论朱瞻垍性格、能力如何,都是他的弟弟。欺侮朱瞻垍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打他的脸。另外干这事儿的人居然是极为卑贱的宦官,这让宣宗更加地不能忍。

明朝虽然和唐朝一样权阉辈出,但是这两个朝代的宦官还是有本质不同的。简单说唐朝的宦官是宦官,而明朝的宦官是奴才。唐朝的宦官可以挟制甚至是参与废立天子,明朝的权阉面对皇权想保命都不可能。

注:唐朝的宦官权势虽大,但是也没有夸张到随意弑杀皇帝的程度。唐朝死于宦官之手的皇帝实际都是死于宫廷政变(假宦官之手弑杀),唯一一个真死于宦官的唐敬宗,动手杀他的又是没权遭他虐待的低级宦官(类似暗杀明世宗的宫女)。

原因是明朝的宦官本身没有权力,所谓的权势都是皇帝想对抗外朝文官或者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出面的事情(整人、收钱等),暂时借予宦官的,需要的时候就收回并让宦官背锅。这也是历史中明朝的众权阉皇帝一翻脸立即完蛋的原因。

所以说,在明朝的皇帝们眼里宦官就是用完即扔的工具,尤其是开发出宦官这个功用的明宣宗。这样的角色现在居然骑到他们皇家头上,宣宗能不怒么?

 

而且这事儿还没完。孔勤的党羽知道孔勤到了京师必然没有活路,孔勤的党羽也更加明白,孔勤到了京师肯定也会把他们的不法事给抖出来。为了自己,这群宦官又瞄上了朱瞻垍,他们各种手段逼着朱瞻垍给宣宗上了一道为孔勤求情的奏疏。

这既旁证了朱瞻垍的不堪,又把自己送上了死路。因为宣宗不傻 -- “梁王,朕亲弟。为下人侮辱,理应罪之。而王反为救解,此必同类小人迫胁王为此奏”。宣宗在感慨这个弟弟的无能后,将一众宦官全部处死。

宣宗的震怒也算是解救了懦弱的朱瞻垍,但这只是暂时的。

正统元年朱瞻垍上疏朝廷,称自己的王府位置低洼易积水,请求朝廷同意换地重建王府。朱瞻垍之所以胆子大起来,一是他觉得换了皇帝当年所谓的政治威胁已经成为了过去;二是他的五哥朱瞻墡(襄宪王),迁藩(长沙迁到襄阳)这么折腾的事朝廷都同意了。

但是朝廷非但没有同意给他换个王府,明英宗还下书将自己叔叔给训斥了一通。只是大家都清楚八岁的英宗不过是在代传张太皇太后的意思罢了。

上以湖广连年荒旱,军民艰难,王府岂易更建。其令三司于秋成后修理。

《明英宗实录》

朱瞻垍这才明白,虽然都是儿子,但是朱瞻墡是张太皇太后的亲子,自己仍然是那个不被待见的郭氏之子。从此之后朱瞻垍又被打回了原形,而王府的新任承奉正自然又不甘寂寞了。很快朱瞻垍又被自己手下的宦官们给拿捏得死死地。

正统二年,朱瞻垍上告朝廷称,郢靖王守陵使王顺侮慢他这个亲王,请求朝廷治其罪。朝廷调查之后,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是梁王府的承奉正阮刘私自盗掘郢靖王墓园里的花木、兽石,王顺发现并制止了阮刘的恶行。阮刘心中不甘,也怕王顺告发他。他就想抢先一步打击王顺,于是便唆使朱瞻垍这个“工具人”上告王顺言语侮慢亲王。

只不过阮刘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王顺可没这么老实可欺。被亲王状告后,他自己跑到京师去申冤。对于阮刘等人而言,盗掘皇族陵墓,十恶不赦,死路一条。朱瞻垍也再次被英宗再次下旨申斥了一通。

不过这对朱瞻垍来说反而是好事儿,他又可以清净一阵子了。但是第二年朱瞻垍再遭重击,他的同母弟弟朱瞻埏在北京薨逝(一直未就藩),因无子绝嗣而除国。也就说朱瞻垍的至亲全部离世,从此之后朱瞻垍再也未能振作起来,正统六年仅三十岁的朱瞻垍薨逝,无子绝嗣除国。

从宣宗元年开始,朱瞻垍的人生除了窝囊就是悲催,虽然有权力斗争的原因,但是不能不说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朱瞻垍虽然封王之后的人生短暂、灰暗而且凄苦,但是也有亮点。

朱瞻垍在宣德二年成婚,但是王妃纪氏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此后妃位一直空悬。直到宣德八年,宣宗为朱瞻垍重新选定了王妃魏氏。朱瞻垍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也难得地收获了一份宝贵的爱情。

宣宗册封魏氏的金册实物(银制鎏金)

魏氏的年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魏氏不是从妾提升为妻的,她是明媒正娶进入王府。只是嫁入王府时她已经二十一岁了,这个年纪在古代可不是“大龄剩女”这么简单,正常来说作为妻可能都没人要。

虽然不知道魏氏嫁入王府,朱瞻垍有没有发表意见。但是朱瞻垍绝对没有嫌弃魏氏,这点梁庄王墓的考古发掘可以为证。这是唯一个王妃随葬物品超过王爷的王墓,今天的我们可能不觉得什么,但是在讲究身份和等级的古代,这是非常难见的。

另外魏氏是普通平民出生,她爹的官职是她被选为王妃后封的,还是个没啥油水的小官,她是没钱去置办那数千件金玉珠宝的。如果朱瞻垍不宠爱,这些物件从何而来?(2001年湖北省考古发掘了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五千三百余件,其中大部分属于王妃魏氏。)

也不是朱瞻垍性格太弱沦为了妻管严,因为朱瞻垍薨逝后,魏氏的选择也旁证了他们的恩爱。魏氏主动表示要殉葬,并多次主动寻死但都被人救下。后英宗下书以朱瞻垍尚有幼女需抚养,令其不得殉葬,才作罢。朱瞻垍能收获这样的爱情,也可以慰己一生了。

有些人认为魏氏殉葬只是做样子博名而已,真想自杀是英宗一句话拦得住的?这种想法有些偏见也忽略了历史。

那时候殉葬还是制度,真不想死只是做样子博名声,如果没人拦咋办?退一步说,如果没人拦自己还可以厚脸皮自圆下来,朝廷给你来个节妇嘉奖并允许殉葬的通告,这不就把自己给折腾死了么?

之所以英宗表示不同意后,魏氏就只能作罢。是因为她是想死后和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死同穴”。这个需要朝廷和英宗的许可,因为梁庄王的墓原本就不是按照合葬墓设计的,违旨寻死后更难以被合葬。

虽未能殉葬,魏氏的言行也触动了朝廷。十年后的景泰二年魏氏去世,她的这个愿意仍被朝廷的有心人再次提出并且被满足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