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宦官的诞生本是刑罚的受害者 咋成了影响政治的群体

2022-02-07 来源:腾讯历史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太监这一群体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概念:“宦官”、“太监”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宦者/宦官在先秦时期就存在,而“太监”这个称呼则晚的多。

曹魏起设置殿中监,后来兼具了“少府”部分职责(下文会提到少府是干啥的)。到了隋唐,先后改为殿中局、殿中省,唐高宗的李治时期改为中御府,他们这一部门的职责就是“掌天子服御”,也就是伺候皇帝的,主要任务是六尚(等于“掌”)——尚食、 尚药、尚衣、尚舍、尚舍、尚辇。被李治改革后,这一部门的领导是大监和少监,由宦官担任;

而“大”也被称为“太”,太监一词这才诞生。

明朝时,宦官势力如日中天,但只有那些地位特别高、身份与众不同的内监才有资格被称为太监;到了清代,所有宦官都被尊称为太监,也就是我们理解中的概念。

 

那么。宦官是怎么出现的呢?宦,在先秦主要指代的是宦学、仕宦,意思是有文化、能当官的人,所以宦者、宦官这个名称本来并没有贬义色彩,也不受歧视。

宦者的产生跟腐刑有关。腐刑即宫刑、阴刑,是指对男、女的生殖器官施以破坏,让他/她们失去生殖能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生殖器官的价值仅仅比脑袋低一等级,所以腐刑也就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由此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人的完整人格,沦为权贵的依附品。

商周以来,腐刑就成了惩罚那些俘虏、罪犯的一个选项。而且,受罚对象大多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技能,很多甚至出自中小贵族阶层,正是由于这样,统治者才选择以这种不伤害思考与劳动能力的方式来惩罚他们,随后继续发挥他们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待在权贵、帝王身边服务,是为宦者、宦官。

这就不难理解,为啥当初的赵高为啥能够担任皇子胡亥的老师,而且还能出任郎中令;以及为啥司马迁受刑后还可以当中书令。

 

宦官的地位发生质变,是西汉时期的事,起因源于汉武帝的政治改革。

汉随秦制,西汉初期,皇帝以下的主要官员是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这些职务本源自先秦,带有明显的贵族政治色彩,即这些三公九卿,更多的是皇帝本人的私臣、服务人员,说白了,朝廷就是扩大化之后的皇帝家庭。

比如“宰相”,宰原本指的是先秦时期替贵族执掌宗庙祭祀这种重大事务的官员,平日里则主要负责安排膳食、外出办事等家务工作,也就是家庭里的管家。放到国家层面,宰相也就等同于皇帝的私人助理,所以汉初的宰相基本上都是功臣勋贵担任。

 

汉武帝即位后,推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政治改革,出现了中朝、外朝的区别,也就是皇室、政府开始相对独立。可以这么理解:为了王朝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由皇室直接进行国家事务管理的方式很不高级,有必要交给职业化的专业队伍代为操办。

而这些“职业经理人”,是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培养的士大夫集团来担纲,这就是“外朝”的主体,带头人是丞相;

但这只是个幌子,拥有决定权的还是皇帝老儿本人。为了找人辅佐自己,他决定挑一些最可靠的人,允许他们出入宫禁、随时陪在自己身边,这就是“中朝”的由来。

这些中朝人员,可以说是心腹了。起初,一般由外戚出任内朝首脑,身份经常是“大司马大将军”;办事的则主要是内朝尚书。何谓尚书?出自九卿中的少府,在宫殿中主要负责发放文书;主=尚,所以称之为尚书。那时有六尚:尚衣、 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尚书(书籍),可见,与本文开头唐朝中御府的任务是大同小异的。后来汉武帝的头号心腹霍光就担任了“大司马领尚书事”。

 

内朝的成型,是对宰相权力的一次重大削弱,避免再度出现西汉初年那样宰相制约皇权的情况。但这也有一个问题:最为皇权的直接代表,内朝的权力更大,一旦帝王没有汉武帝的驾驭、掌控能力,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汉武帝后期又开始重用中书,而且习惯于任用宦官出任这一岗位,如受刑后的司马迁就担任了中书令。

到了汉元帝时期,宦官弘恭、石显陆续以中书的身份专断朝纲。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外戚、宦官担任帝王意志代言人的现象。到了东汉,内廷人员全部使用宦者、士大夫彻底退出,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集团逐渐成型。

并且,东汉帝王大多年幼,为了对付先帝留下的外戚集团和文官势力,他们首先考虑求助于陪同自己成长、日夜相伴的宦官,于是乎,历史上首个宦官专权时代来临,随着党锢之祸的爆发,东汉的上层撕裂日益严重,最终赢来了一个空前黑暗的乱世。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