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王莽是一个怎样的人?阴谋家还是理想主义者

2022-01-28 来源:腾讯历史

王莽在近代人眼中,被怀疑成穿越者。他的一生,除了结局之外,倒是很符合穿越小说的套路。不过在班固的笔下,王莽却被塑造成一位篡逆者,传记中充斥着浓浓的恶意和诋毁。以致千百年来形成刻板印象,提起他总带着偏见和奚落。

那年王莽父亲早死,王氏一族因姑姑王政君身居后位,叔伯兄弟封侯拜相,只有他孤苦伶仃,不及恩泽。

《汉书》中记载,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

当伯父王凤病重,王莽侍奉左右,乱首垢面,连月不解衣带,最后被王凤托孤王政君,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之后王猛混出名头,爵位益尊时,却越发恭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但这些作为,在班固眼中却是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意思就是矫揉造作,沽名钓誉,脸皮很厚。

王莽到底什么性格,不能依着班固一人的意思。若说老王离了娘胎便有不臣之心,那肯定是不能够的,除非真的是穿越者。他从成帝至哀帝,再至平帝,权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哀帝时,王莽曾一度失势,只是风云际会,汉哀帝干了七年死了,九岁登位的平帝干了不到七年,也一命呜呼地去了。此刻王莽的欲望便陡然膨胀,最终干出篡夺刘家天下的勾当。

《汉书》中对汉平帝的死亡,没有做过多渲染,只用了一个崩字。首次提出王猛下药毒死平帝的,是东郡太守翟义。这个说法多是起兵造反的借口,如果真有此事,班固怎会放过机会,势必要大书特书几段文字,贬斥王莽的险恶用心。

平帝死后,王莽摄政,立刘婴为皇太子,号为孺子。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八年,他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新。

此次改朝换代,过渡得相当平稳,并没有发生揭竿而起的现象,一两个宗室起兵,很快便被平息了。王莽得到了精英阶层的支持,他自身勤身博学,于公元五年举行的学者大会,完全能和公元前51年的石渠阁会议,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相比肩。

这个时代,总体上还在受着春秋战国思想迸发的遗泽,学者们的思想并未拘囿一地。王莽也是博学儒者,曾下令太医解剖尸体,度量五脏,以竹导其脉,知所终始。

解剖尸体不能作为老王穿越的证据,《黄帝内经》最晚成书年代为西汉,五脏脉络学说早有理论,并不是标新立异的创举。

而王莽则是一个崇古务实的实干家,他登基以后有感土地兼并的恶劣性,实行土地国化。但因为他的传记仅有《汉书》中的一篇,可做旁证的文献并不多。

国有化这个问题,是现代人哗众取宠的说辞。王莽实行的实际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但井田制也要打上问号。他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允许土地买卖。其中的王田包含了哪些田地,没做具体描述,这种制度更像后世的均田制。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不管是井田制,还是均田制,都是非常脆弱的。

农民劳作的土地,除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然遇到一点点灾害便会破产。买卖土地度荒年,是一种必要手段。

所以王莽的这一改革,实行得并不顺利。在公元12年时,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今欲违民心,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莽知民怨。乃下书曰:“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由此可知,王莽的土地改革实行三年后,便废弃了,他所进行的尝试并未动摇国家根本,也不是其败亡的根本因素。

在《汉书》中,班固抨击最厉害的是货币改革,王莽曾于公元7、9、10、14年,分别发行了新面值货币。

如果看过《食货志》,西汉初年对货币改革也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并未引起大的动乱。只是王莽采取的措施太激进,从而引起了混乱和信用丧失,是其败亡的诸多因素之一。

公元十六年,一场大的自然灾害来临,国用不足。王莽下令根据受灾情况,减损地方官员的俸禄。此种做法带着理想主义,但并没起到多少效果,各地官员结党营私,因职谋歼,而求私禄。

但总体上,精英阶层并没对王猛失去信心。在他的统治时期,谋反和起义并不多见,真正将其推入深渊的是赤眉起义。而赤眉起义又不得不提到黄河。

黄河在平帝时期发生了一次改道,一分为二,一支流入淮河,奔腾入海。

到了公元十一年,黄河再次改道,彻底脱离天津入海口,而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海。

《汉书》中记载这次改道,王猛对之不管不问,任由其肆虐。其实这等天灾谁也管不了,除非王莽真的是穿越者,能带来百万挖掘机请战。

因此山东一地洪水泛滥,那些受灾的农民能跑得跑了,跑不了的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他们蜂聚起来,在眉上划一道红印,可能是在怀念汉朝,因为西汉秉承的是五行中的火德。但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名号,也没有真正的行动纲领,为的只是一口饭。

《汉书》记载:青、徐贼众数十万人,无文号施旗表识。咸怪异之。好事者窃言:“此岂如古三皇无文书号谥邪?”莽亦心怪。严尤曰:今此无有者,直饥寒群盗,犬羊相聚,不知为之耳。

从这段记载可知,赤眉军的确是一帮饥民,军伍中有见识的甚少,或者可以说精英阶层并无参与其中。

等到这群起义军流窜到南阳膏腴之地时,南阳地方大族为了守护产业,或是结兵自守,或是揭竿而起。

而赤眉军的肆虐,并未让王莽失势,在昆阳之战前,他还能聚集几十万军队,便是证明。但昆阳之战战败,为老王身死道消写下了序曲。从高级官员到地方官员,转变风向彻底倒向起义军,新帝国土崩瓦解。

王猛最后身首异处,改朝换代闹腾了十几年,却如昙花一现,被后世儒者钉在了篡逆者的耻辱柱上。其败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了解他,还应该去《汉书》里抽丝剥茧,才会有更清晰地认知。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