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明朝末年 洪承畴、祖大寿降清 对明朝有什么影响

2022-01-26 来源:腾讯历史

洪承畴降清对明朝是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影响。

并且洪承畴对清朝也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影响。

可以说洪承畴是对明朝全部底细优劣完全清楚的官员之一,

在洪承畴之前已经有不少明朝文臣武将投降清朝,

但他们是地方区域性质的官员,

他们的归降给请朝带来的也是区域性的用处,

例如,怎么作为父母官治理当地的百姓和民生,可以从武将身上得到明军的组织、指挥、管理训练结构,装备的优劣、分配等等情况。

这对清朝也很重要,但是具有战术意义上的作用。

而洪承畴是明朝政府的中央级别的高级官员,

并且洪承畴在关内剿灭农民起义军也是战果累累。

崇祯四年(1631年)洪承畴任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洪承畴仍任三边总督,但以军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

崇祯八年(1635年),洪承畴统辖太广,难以兼顾,于是以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管理关外明军,而洪承畴专管关内兵。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令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

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于潼关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 明末农民起义暂时被压制下去了。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两路南下,京师戒严。

两面受敌的明朝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军入卫。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皇太极这样看中洪承畴。

洪承畴是在基本剿灭农民起义军的情况下,

被调拨到辽东组织军务。

并且松锦之战的战败与洪承畴关系不大。

清军的实力本身就远强于农民起义军,

也比明军强很多,

松锦之战明朝战败最主要原因是明军将领战斗意志的严重丧失,不战自溃。

洪承畴作为明末的主要主管军政的官员之一,

可以说取得很多重要成绩,

由于洪承畴转战各地剿灭农民起义军,所以非常了解明朝各地的实际情况,

例如,明末几十年来的战争,明军在北方作战兵力总体作战能力要比在南方留守兵力总体作战能力是要强很多的。

也就是说洪承畴在关内领导剿灭农民起义军而带领的明军是明军的主力军队,

代表明军的最高的战斗能力。

洪承畴也非常了解农民起义军的情况,

这样的人对皇太极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理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把洪承畴这样的人才争取过来,

对清朝夺取明朝天下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历史事实发展也是这样的。

洪承畴归降清朝以后,

皇太极对洪承畴恩礼有加,资讯国事。

洪承畴曾建议清朝朝廷延承明朝的典章制度,

洪承畴向清朝建言,如果要天下太平,必须要收天下之人心,人心归附必将天下太平。

洪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阶层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洪承畴献策甚多,大多被清朝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

洪承畴对清朝的行政管理设置和制度的帮助非常大。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清朝得知李自成已攻占北京、崇祯已经自缢,遂用洪承畴之谋,“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时,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

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后,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

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多尔衮下“剃头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

危难之中,多尔衮于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禁止机密”之事须与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参酌施行。

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促使国家迅速统一和安定社会秩序。

洪承畴招抚、 举荐大批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形成安定局面。

洪承畴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用和平方式招抚宁国、徽州(今安徽黄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广信等十三府,使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因父丧,回乡守制。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

摄政王多尔衮对其慰劳备至,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

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洪承畴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别诸御史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转或外调,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

御史张宣等弹劾洪承畴与尚书陈之遴屡集议火神庙密谋反叛,又未请旨私送其母回闽。

洪承畴辩白:火神庙集议即为甄别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请旨,自甘服罪。

上谕:“以庙议事,不必悬揣;为亲甘罪,情有可原。着仍留任,以观后效。”

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畴母丧,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洪承畴已经被任为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机务,兼任《大清太宗实录》总裁官,

由于孙可望、李定国联合南明开始发起反扑,战事紧张,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洪承畴又被任命为又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事后报闻。

此时洪承畴已61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

洪承畴击败孙可望、李定国部。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平定。

臂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清太宗实录。

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清史稿》。

最后要说的就是清朝皇帝对洪承畴够不够意思?

答案是非常够意思。

皇太极,顺治、多尔衮对洪承畴可以说非常器重。

可以说是荣耀之极。

有人拿乾隆编的《贰臣传》说事,

那就看看乾隆是怎么评价洪承畴的:

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51,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乙卯条。

乾隆帝的意思很明确,虽然洪承畴没能为明朝效死,但是这和战国时豫让的情况类似,因为明朝没有以“国士待之”,所以洪承畴他们最终选择效忠“以国士待我”的清朝并没有什么值得讥讽的,史书也没有嘲笑豫让啊。

乾隆是看不起嘲笑洪承畴吗?

乾隆在乾隆五十四年六月谈到了洪承畴等人列入《贰臣传》,表示洪承畴和一般降臣不一样,是切切实实为清朝效力的。

“若薛所蕴、张忻、严自明诸人。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又叛从吴、耿、尚三逆。进退无据。惟知嗜利偷生。罔顾大义。不足齿于人类。此外如冯铨、龚鼎孳、金之俊等。其行迹亦与薛所蕴等相仿。皆靦颜无耻。为清论所不容。而钱谦益之流。既经臣事本朝。复敢肆行诽谤。其居心行事尤不可问。非李永芳、洪承畴诸人。归顺后曾著劳绩者可比。”——《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很明显,乾隆把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只是因为他们曾经做过明朝臣子,但是在乾隆帝心目中洪承畴和李永芳和普通降臣是绝对不一样的。

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以太常寺正卿终,这是正四品的文官职务;

洪承畴孙子洪奕沔是辅国公凹山的女婿(郡主额驸),最高官职是襄阳镇总兵,因病未到任;

洪承畴曾孙洪德标曾任户部郎中兼汉军镶黄旗第五参领第三佐领(洪家世职);

五世孙洪哲燕历任山东、浙江等地守备、游击之职,兼汉军镶黄旗第五参领第三佐领。

2、祖大寿降清,对明朝有什么影响?

以当时客观情况来说,

祖大寿的降清对明朝的唯一影响就是意味着明朝再也没有希望恢复辽东了。

祖大寿降清最大影响是在宣传层面上。

因为祖大寿是祖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象征人物,

清朝收服了祖大寿也就是意味着祖氏家族完全归顺清朝。

也就是说,清朝彻底瓦解了明朝在辽东抵抗清朝的根基了。

清朝彻底的控制了辽东地区,

从此以后,明朝已经没有与清朝讨价还价的资本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