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最末 为何数百年后被捧为神

2022-01-26 来源:腾讯历史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名气非常之大,甚至能与三国时代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相媲美。从明朝开始民间百姓口中就流传着不少关于刘伯温的传说,甚至被改编成评书、小说等各种文艺形式,直到现代的影视剧中依旧长盛不衰。在民间百姓燕玖,刘伯温简直就是真神在世,各种评价吹嘘其无所不能。比如说民间就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然而在真正的明朝历史上,刘伯温根本没有这么厉害。别说与诸葛亮这样的历史名人相比,即便是在明朝开国元勋中,也只能排倒数第一。

刘伯温本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是浙江青田人。他本是元末的进士,在元朝当过几年官,因为种种原因辞官归隐。朱元璋攻占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府,刘伯温因为在民间的名气很大,被邀请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与民间故事传说不同,刘伯温在朱元璋麾下并没有太大的政绩。他作为朱元璋的谋士之一,并没有起到民间传说中那样神奇的作用。从功绩上看,在文治方面比不过李善长,在军政方面比不过徐达,在文教方面又不如宋濂,可谓是三边不冒尖的人物。在朱元璋给开国元勋们封爵时,一开始忽略了刘伯温,最后才补了个诚意伯。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仙级人物。据说朱元璋能够消灭陈友谅,完全是因为刘伯温提前预测了战争的发展,给予了朱元璋制定了完备的策略。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刘伯温虽然是朱元璋谋士之一,但前后只做了不到三年。如果抛开其中刘伯温回家给母亲守孝的一段日子,他在朱元璋身边也就待了两年多一点。在这段时间里刘伯温也没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出什么惊人的计策,传说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是朱元璋身边第一谋士朱升提出来的。民间传说中很多刘伯温的计策,都是取材于朱升的故事。

民间传说中有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的故事,里面还提到刘伯温救了朱元璋一命。其实这些都是后世崇拜刘伯温的文人们编撰的故事,刘伯温本人根本没这个功绩。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中,曾经坐船被陈友谅的船队团团包围,全靠部下将官韩成与朱元璋互换袍服,然后跳水自杀,才骗过了敌军。当时刘伯温就在朱元璋身边,如果他真的有料敌先机的神奇本事,又怎么会使朱元璋陷入这种九死一生的境地?从这个片段就可以看出,刘伯温并没有民间小说吹嘘的那么神奇,只是普通文人而已。

朱元璋封爵时一开始是忽略了刘伯温的,过了二十天天才补了两个三等伯爵,其中刘伯温的诚意伯被排在开国元勋倒数第一位。朱元璋给刘伯温封爵的出发点,也不是他的文治武功,而是他在定都南京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刘伯温当时作为太史令在筹备皇帝登基、修建南京城、恢复科举制、编撰《大明律》、《戊申大统历》等方面立下了一定的功绩。从这些功绩上看,刘伯温是远远不能与李善长、徐达等人相提并论的,更不要说和诸葛亮对比了。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使得刘伯温在后世被神化的呢?

查阅了明朝历史后可以发现,神化刘伯温的第一个人是朱元璋,而将其发扬光大的是刘伯温的子孙后代们。朱元璋因为是贫民出身,所以总觉得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喜欢搞些君权神授的戏码。由于刘伯温是太史令,还兼管钦天监一类的部门,于是成了朱元璋神化自己的重要工具人。明朝的钦天监是主管天文历法的部门,被老百姓看成上达天庭的存在。而钦天监中的官吏除了主官外,大多是来自于阴阳家的特殊职业,所以成为了天意的代言人。刘伯温作为钦天监的主官,自然被老百姓看为神仙,朱元璋神化自己就利用了这一点。

朱元璋曾经在《诚意伯诰》中写道:“朕观往古俊杰之士能识主于未发之先……归谓人曰:‘天星数验,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 其中还有“仰观俯察,独渐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能识主于未发之先,愿效劳于多难之际”。后来他又在《御制平西蜀文》中写道:“非朕有能,实有天鉴。有臣在南,家居括苍。生而能文,举笔何难?谓我采择,黼之班班。”这句话中的臣指的就是刘伯温,因为刘伯温曾隐居于括苍。朱元璋写这些肉麻话的意思并不是为了吹嘘刘伯温,而是将自己塑造成君权神授的明主。

但刘伯温并不敢接受这个功劳,他在答谢中写道“臣基一介愚庸,生长南裔,疏拙无似。其能识主于未发之先者,亦犹巢鹊之知太岁,园葵之企太阳,以管窥天,偶见于此,非臣之知有以过于人也。至于仰观乾象,言或有验者,是乃天以大命授之陛下,若有鬼神阴诱臣衷,开导使言,非臣念虑所能及也。”刘伯温很谦虚地推辞了这样的称赞,将其推脱给了天运。天运和天命虽然一字之差,却达到了两种效果。这既没有否定朱元璋是真命天子的说法,又将自己谦虚谨慎地归于普通人中,显然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的。

除了朱元璋借助刘伯温的身份神化自己外,刘伯温的子孙后代也热衷于这种事情。朱元璋执政的末年发生了胡惟庸案,开国元勋大部分都受到牵连,一时间明朝朝廷人人自危。当时刘伯温已经去世了,但他的次子刘璟为了自保搞了一份《诚意伯刘公行状》来表达自己忠于朱元璋的立场。这篇文章是由刘璟的好友黄伯生所作,里面讲述了刘伯温从隐居西湖,到追随朱元璋开国的人生经历。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尝游西湖,有异云起西北……乃大言曰:‘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我当辅之’……”

这篇文章在明朝初年流传很广,也让刘家避过了朱元璋末年大杀功臣的危机。而文章中大肆吹嘘刘伯温的部分却在江南深入人心,使得刘伯温的神话故事开始发酵。比如有词句是这样写的,“阅书肆,有天文书一轶,因阅之,翊日即背诵如流。”,便将刘伯温塑造成了过目不忘的天才,具有神机妙算的能耐。这样的吹嘘影响了一大批江南文人,比如明初官员王景便在《翊运录序》写道,“天生圣人,开基启运,必生命世之臣,以为辅之。”除此之外,刘璟老家青田捐田给刘伯温修庙祭祀,以彰显他与众不同的人生。

刘璟先在当地的道观中给刘伯温修建了祠堂,后来塑造真身,大搞祭祀。每一代诚意伯家的刘氏子孙后代不断地在祠堂上添砖加瓦,使刘伯温的祠堂成为当地香火最为鼎盛的道观。而且每一代刘氏子孙还出钱在朝廷中给刘伯温申请特殊待遇,使其在官场和民间的神话越来越多。

到了明孝宗朱祐樘时,刘家子孙花钱打通朝廷关节将刘伯温的祠堂升级为庙,叫做“诚意伯刘公庙”。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刘氏子孙在朝廷中运作更加成功,使刘伯温被加上了“太师”的尊号,谥号文成。朱厚照拿钱办事,将刘伯温说成“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有了皇帝亲自吹嘘,民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正是明清小说兴起的时候,民间的小说大量涌现,甚至形成了书商和产业链。刘家便借着这股风气,找了书商投资,让他们出书大肆吹捧刘伯温。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刘伯温的神话传说,都是那个时候起源的。这些书商为了赚钱,大肆的神化刘伯温,将其塑造成可与诸葛亮媲美的人物,民间百姓对这种神话故事非常追捧,使得各种刘伯温的小说大卖,各种神迹传说从江南走向了全国。最为奇葩的是,清朝人在写《明史》时居然也把这些小说采纳其中,让刘伯温堂而皇之地成了诸葛亮附体。

清朝时候因为有反清复明地下组织的缘故,也有不少吹捧刘伯温的文人。咸丰、同治年间,在天地会的神坛上,刘伯温和诸葛亮并列一席,其上有“伯温塔”,鼓吹他遗下锦囊妙计,帮助反清志士推翻清朝统治。清末革命党为了推翻满清也祭起刘伯温的大旗,伪造《烧饼歌》、《刘青田碑》、《刘基预言之回天碑》等神器,号召老百姓起来推翻满清统治。于是乎刘伯温在民间的传说越来越玄,从普通文人走向了大神的地步。于是一直到现代,刘伯温的传说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评书等曲艺形式外,影视剧中也不少见。

综上所述,刘伯温被神化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子孙后代共同作用的结果。朱元璋神化刘伯温,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君权神授的礼法证据,稳定明朝初年的皇位和人心。刘伯温的子孙这么做最开始是为了向朱元璋表忠心,后来是为了躲避政治斗争,避免卷入朝廷内斗的祸患中。

当他们从这其中捞到好处后,便不遗余力地开始鼓吹神化,使其争取了更多的政治利益。这些政治利益在现实中的体现便是诚意伯一系的子孙享有国家的超规格优待,能够巧取豪夺大量土地,贪婪地掠夺民间财富,而不被朝廷追究。而刘伯温本人不过是有点明朝开国功绩的,普通文人而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