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人去饭店 吃完扔下银子就出门 小二为何不拦

2022-01-06 来源:腾讯历史

在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以及现代描述古代的影视作品中,都很容易就能够看到的一种场景,那就是一群人去饭店中,大吃大喝了一顿,各种美酒佳肴不停地上,在吃完以后直接扔下一锭银子,就直接出门了,而且那一些店小二不仅不拦,而且还会千恩万谢地道谢,这是为何呢?

银子难道不需要称重吗?那一些店小二就不怕饭钱不够吗?事实上他们还确实用不着怕饭钱不够,这与古代的货币价值,以及其所能够转换成的商品购买力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使用货币的时间非常早,在日本群岛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中国的古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货币,来进行日常生活间的交易。早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萌芽,商朝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频繁,货币渐渐开始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物品,不过它真正风靡天下是到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天下各国战乱不休,人口都在迅速而大规模的迁移,与人口迁移相对应的,则是物品之间的大量交换与流通,这样的时代环境就让货币的流通变得更加频繁,不同的诸侯国都推出了自己国家的法定货币,如齐国的刀币、赵国的布币、秦国的环钱等等。

环钱一开始是圆形圆孔的形状,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了圆形方孔的形状,等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建立秦朝以后,他就统一了天下各地的货币,将圆形方孔的环钱推广到全国各地,这也是我们后世经常见到的铜钱,直到清朝的时候,这种铜钱依然在使用,是普通老百姓们最常使用到的一种货币。

这种铜钱的购买能力有多强大呢?南朝梁的学者殷芸在其作品中写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由此而诞生一个成语“腰缠万贯”,是富贵的代名词,一贯就是一千个铜钱,一万贯也就是一千万个铜钱,在古代已经算得上是非常豪富的富裕人家了。

通常人们在进行小额支付的时候都是使用铜钱,但是万一需要使用大额支付的时候,铜钱就显然没有那么便利,于是银子作为比铜更加贵重的金属,自然也就开始成为货币,并且用“两”作为单位,所以银子又称为银两,一两银子基本上可以相当于一千个铜钱,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更是可以相当于两千三百个以上的铜钱。

也就是说,银子在古代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其能够转换成的商品购买力也非常惊人,如果不是进行买房买地之类的大型经济活动,通常情况下都用不着银子,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那基本上就是几十个铜钱的事情,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排出九枚大钱”

孔乙己去小酒馆中喝酒的时候,哪怕是拥有着九枚铜钱,就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有排面了,可见当时吃一段饭压根用不了多少钱,古人们在吃饭的时候用银两结账,并且还说“不用找了”,那小二哥肯定是只会高兴,绝不会有半点阻拦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