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于谦明知英宗复辟自己会不得好死 为何夺门之变时仍坐视不管

2021-12-13 来源:腾讯网

1457年正月十六的晚上,大臣徐有贞换上朝服,怀着紧张而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家,临行前对妻女交待说:“我要去办一件大事,办成了是国家之福,办不成我徐家就是灭顶之灾,你们自己要有心理准备。”

原来此时宫中,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而太子之位空缺,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宦官曹吉祥为了自身利益及谋求不世之功,决定联合大臣徐有贞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当晚,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以瓦剌扰边保护京城安全为由发动政变,先是调集军队控制了皇城,而后撞破南宫宫墙,迎出被软禁的太上皇朱祁镇,于第二日凌晨在奉天殿宣布复位,上朝的群臣见已成定局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夺门之变”前,石亨先是与张軏、曹吉祥密谋,接着又派曹吉祥去宫里取得孙太后支持,还有联合徐有贞及调动军队发起政变,这一系列行为是不可能瞒得住当时掌握朝廷大权兵部尚书于谦的。谁都知道,一旦复辟成功,作为拥立朱祁钰继位的大功臣于谦自然首当其冲要被清算治罪,可奇怪的是,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的态度却是完全坐视不管,这是为什么?

朱祁钰去世后的皇位继承人问题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瓦剌,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在太帅也先的率领下迅速逼近京师。

面对如此危险的局面,大明朝堂围绕是“战”还是“南迁”发生了一系列纷争,其中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后来的徐有贞)提出的迁都南京、以避刀兵的提议,获得了很多朝臣的支持,在这关键时刻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否决了这个提议,并认为这是亡国之论,要吸取北宋南迁江南的教训。

为了稳定朝野人心,明英宗生母孙太后主持召开了御前会议,任命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暂时统领百官代理国政。同时,孙太后又下旨立明英宗的长子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

不久,也先挟持明英宗一路攻城略地包围了北京城,为了不受蒙古人的要挟,同时为了避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联名上奏孙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即位后,大胆任用兵部尚书于谦率军抵抗瓦剌,在于谦等人的全力指挥下,最终击退了瓦剌军队,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而也先见占不到便宜,又得知明朝立了新皇帝,认为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有心放了他以便与明朝求和。可此时朱祁钰大权在握,做皇帝正上瘾着呢,心里不愿意他的哥哥明英宗回来,更不想派大臣去迎接,最后是于谦劝说道:“皇位已定,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尽快接太上皇回来”,朱祁钰这才答应。

景泰帝朱祁钰虽然迎回了哥哥朱祁镇,但对他并不放心,于是将其幽禁在南宫,为了防范他与旧臣联系,还派人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随着太上皇被软禁,再加上帝位日渐稳固,朱祁钰已经不满足自己做皇帝,还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先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进而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

然而皇太子朱见深是孙太后立的,且受到大臣们的普遍认同,要想废立太子谈何容易,但朱祁钰并没有因此放弃,先是在太监、大臣中间进行换储试探,见没有效果,接着又放低姿态极尽拉拢贿赂朝臣。

在朱祁钰的努力下,不少宦官和大臣对朱祁钰换太子一事采取默认的态度,唯一反对立朱见济为太子的汪皇后,被大怒的朱祁钰废了皇后位,还打入了冷宫。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废侄子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可谁也没想到,到了第二年好不容易成为皇太子的朱见济夭折了,这也是景泰帝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太子的夭折使朱祁钰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朝廷虽然没有了储君,但朱祁钰正值壮年,所以此事对朝局并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皇帝无子而储位空悬,这恰好给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提供了机会。

对于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阴谋策划明英宗复辟事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于谦是否事先知情,但在朱祁钰病重不起皇位空悬的情况下,明英宗重新复位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宣宗一系只有朱祁镇、朱祁钰两个皇子,同时作为朱祁钰信任的首席大臣,于谦更不愿意背叛朱祁钰而去主动迎合朱祁镇复位,所以面对“夺门之变”的行为,他采取了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默认态度。

孙太后支持朱祁镇复位,难以行动

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后,有一个人虽然平时不轻易干涉朝廷政事,可一旦遇到大事,实际上话语权最大的还是她,她就是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皇帝被俘朝堂无主,作为皇帝的母亲孙太后自然而然成为国家合法且权力最高的主事人。为了稳定人心,她力排众议任命郕王朱祁钰担任监国暂时代理国政,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并赋予他全权备战御敌的重任。

之后又是孙太后下旨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在瓦剌挟持英宗朱祁镇攻城之际,为了稳定守城将士军心,孙太后接受群臣的建议立郕王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可以说在重大的国家事件上,孙太后都有着很高的话语权,正是在孙太后的支持下,郕王朱祁钰得以顺利继承皇位,迅速稳定朝野人心,而于谦则临危受命,击退瓦剌大军,最后取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夺门之变”发生前,石亨、张軏等人密谋由宦官曹吉祥进宫去见孙太后,密告她英宗复辟一事,以取得孙太后的支持。孙太后对于朱祁钰幽禁太上皇朱祁镇、废掉太子朱见深之事肯定是不满的,毕竟朱祁镇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朱见深也是自己所立,但为了维持朝局的稳定并没有站出来说什么,而是私下里细心照顾好他们以待将来。

现在朱祁钰病重不起,国家又面临皇位传承的危险时刻,孙太后于是明确支持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夺门之变”行为,拥戴太上皇朱祁镇重新复位,《明史》中“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孙太后的支持不但坚定了石亨等人复辟的决心,而且使这次行动有了合法的外衣。

于谦能成为朝廷的兵部尚书并成功击退瓦剌,有赖于孙太后的提拔和支持,于谦十分清楚孙太后在时局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只要知道了孙太后支持英宗复位,其他人再做什么都是无用的,而于谦可能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因而在“夺门之变”当晚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以大局为重,不愿折腾

于谦出身传统士大夫之家,崇尚儒家气节,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后来考中进士出仕做官,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为人刚直、宁折不弯。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爆发,明军兵败,瓦剌大军包围京师。当很多朝臣畏惧瓦剌提议南迁都城时,于谦站出来力主抗战,并认为建议南迁的官员应该斩首,正是于谦的力排众议才使得守城抗战的决策很快定下来。

之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临危受命全权负责京师防御,他亲自督战,率领二十二万明军列阵于北京九门外,坚决抵抗瓦剌大军。瓦剌太帅也先见明军早有准备,强行攻打可能不利,于是挟持英宗朱祁镇逼迫明朝求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占不到便宜,攻城又没有胜算,只得无奈退走。

不久,瓦剌也先想和大明缓和一下关系,于是决定把滞留瓦剌一年多的明英宗放回去,也先愿意放,可景泰帝朱祁钰却不愿意太上皇回来。关键时刻是于谦劝说朱祁钰改变了主意,可以说朱祁镇能回来完全是于谦的功劳。而对于谦来说,接回太上皇不但是臣子应有之义,而且在情理上也应该这样做,丝毫没有为个人利益着想,然而没想到的是,后来正是明英宗朱祁镇冤杀了于谦。

“夺门之变”前,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而储君之位空缺,作为当时朝廷最有实权的于谦,为了自身利益和后代子孙着想,就算不考虑英宗复位的可能,完全可以拥立其他藩王为帝,这对打赢京城保卫战、深得百姓之心的于谦来说并不十分困难。

可是于谦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天下藩王这么多,谁都想当皇帝,而选择谁为皇位继承人又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一旦处理不慎就可能引发纷争,使好不容易平稳起来的朝局又陷入动乱中,这是于谦不愿意看到的。

而在于谦犹豫不定之时,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一伙人却为了自身利益及谋求不世之功,密谋策划了“夺门之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重新复位。于谦作为朱祁钰最信任的大臣,一旦英宗复位他肯定不得好死,可即便如此,政变的当晚于谦却什么也没有做,在他看来,由皇室嫡长子的太上皇朱祁镇重新为帝,从大局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朝廷可以很平稳地过渡,也减少了动乱,他自己也不愿意折腾。

令人可笑的是,一心为国的于谦被徐有贞、石亨等人诬陷,以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及谋反的罪名杀害,天下皆冤之。

小结

于谦个性刚直,容易招致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忌恨,同时他忧国忘身,遵循“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儒家理念,虽是忠臣,忠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却不是明朝的哪一位皇帝。所以石亨等人诬陷他,他并不急于分辩,因为知道分辩也没用;夺门之变”当晚他无所作为,默认英宗复位,明知自己可能不得好死,可如果这件事对国家有利,他愿意慷慨赴死。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