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战国初期的魏国实力远超秦国 为何不先灭了秦国

2021-11-15 来源:腾讯网

自赵、魏、韩三家分晋,魏国河东地区就与秦国西河接壤,战国初期,作为霸主的魏国想要向外扩展领土,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与秦国争夺河西,占领河西高地这块肥沃的土地,不但在地势上能威压、封锁秦国,同时避免了秦国对魏国都城安邑的威胁;二是以中原大梁为中心,向宋国及淮泗方向发展。

魏国要稳固中原霸权,向中原扩张势力,后面的秦国就是如芒在背的心腹大患,既如此,魏国实力明明远超秦国,为何不先灭了秦国以免除后顾之忧?其实,不是魏国不为,而是做不到,魏国几代君主曾前赴后继想彻底灭亡了秦国,可惜因各种缘故,最终未能实现。

第一次河西之战,魏国占领秦国西河大片领土,秦国被压制封锁

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是战国七雄中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魏国经过变革,逐渐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变得强大起来,魏国在修炼完了“内功”后,开始积极向外扩展势力、领土。

魏国北边是赵国,东、南边是韩国,韩国以东还有几块飞地与魏国主体相隔,赵、魏、韩三国领土之间犬牙交错,互相防备,复杂的周边环境,使魏国稍有不慎就迎来各国的围攻,从而面临亡国的危险。

针对这一情况,魏文侯为了避免在对外扩张中进行两线作战,决定与赵、韩两家联合发展,但由于战后利益分配等问题未能达成共识,虽然如此,赵、魏、韩三家通过会谈加深了彼此的信任,最终一致同意暂时放弃内斗,各自走上向外扩展的道路。

经过一番军事准备,魏国把对外扩张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公元前419年,魏文侯二十七年,魏国军队西渡黄河构筑少梁城,作为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面对魏国的入侵,秦国率军进行了反击,双方相互僵持着,魏国也在少梁城站稳了脚跟。

不久,魏文侯任命卫国人吴起担任魏军主将,吴起不愧为战国初期名将,刚一上任就接连打败秦军,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被彻底打破了。

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战胜秦国军队,并突破秦国的西河防线,直扑秦东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城,得到消息的秦国举国震动。因为一旦郑地失守,吴起的军队进占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仓和兵员基地,且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如果魏军继续长驱而入兵临秦都雍城,秦国就有亡国的危险,很明显吴起攻秦的目的不仅仅是占领西河而是灭秦,这使很多秦国人感到恐惧。

面对秦国的危局,秦国的国君秦简公一方面派重兵防守郑城,另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两国出兵攻击魏国,逼攻秦的魏军回救,以减轻秦国的压力。齐宣公和楚简王早就对魏国在中原的几块飞地垂涎三尺,现在见魏国的主力都集中在西线攻秦,立马答应了秦国的请求,向魏国的飞地发动进攻,一路攻城略地。秦简公见齐、楚得手压力大减,于是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军队的退路,然后与守郑的秦军准备前后夹击吴起。

就目前来说,秦简公的应对策略还是很及时和有效的,可是魏文侯不愧是一流的战略大师,对于齐、楚攻击魏国飞地完全不予理睬,而是全力督促吴起继续攻秦,最终吴起率领的军队与秦军在郑地展开决战,魏军大败秦军。同时魏国太子击率领另一支魏军,趁秦国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而防守空虚之时,迅速渡过黄河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继吴起之后秦国的西河防线彻底被突破,大批的魏军进入了秦国。

之后,两支魏军汇合在吴起的统一指挥下,不但将秦国在河西的军事据点一一清除,接着横扫河西,陆续占领了西河的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城。

秦国自秦穆公称霸以来,就逐渐衰落下去,其后诸君不贤,到了此时的秦简公执政时期,秦国积弊已深,政治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君很是失望。随着吴起的到来,军队纪律严明,再加上魏国一些利民、便民政策的颁行,魏军很快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这样吴起以最短的时间在西河站住了脚。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年),魏国完全占据了秦国的西河地区,并在洛水以东华山、阴晋以北修筑魏长城,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为了方便治理该地魏文侯设置了上郡,至此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不仅解除了秦国对魏国都城安邑的威胁,还得到一大片产粮地,为魏国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和粮食;同时领土扩大,使魏国与赵、韩之间有了战略上的回旋余地,而不是被压迫在河东一角。

由于齐、楚攻打魏国飞地正急,且占领的河西大片领土需要慢慢消化,所以魏国在占领了秦国的函谷关之后就停了下来,没有再继续进攻秦国。函谷关是秦国与中原沟通的黄金通道,魏国控制了函谷关这个重要关隘,不但将秦国压制、封锁在洛水以西,还掐断了秦国直接与中原各国的交流、贸易,此后长达八十年,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从中攫取暴利,使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而魏国却越来越富。面对魏国的步步紧逼,秦简公为了安抚民心,被迫实行初租禾改革。

“阴晋之战”秦国惨败,吴起被疑投楚秦国幸存

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魏击继位,靠着父亲魏文侯留下的强大家底子,魏武侯意气风发,下定决心一展宏图、征战天下,将魏国的霸业推向新的高峰。

公元前391年,魏武侯五年,魏国联合赵、韩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主力,不久就攻占了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接着轻取襄陵,一路向楚国的腹地挺进。面对三晋联军的攻势,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急忙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但三晋联军攻城略地正欢着呢,拒绝了楚国的求和拒不退兵。

楚国没有办法,于是派人带着财物、珍宝前往秦国,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面为楚国与三晋斡旋谋和,秦惠公很高兴地收下了贿赂,不但如此,他见三晋联军的主力都在攻打南边的楚国,后方空虚,于是贪婪之心大起,决定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了宜阳等六座城池。

魏武侯作为三晋联军的盟主,见到后院失火,当然要为韩国做主,马上下令放缓了对楚国的攻势,转头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就这样秦、魏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本来是应楚国的请求调和三晋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没想到秦惠公占便宜没够,引火烧身把原本烧向楚国的大火转移到自己身上,反而间接救了楚国,只能说秦惠公目光短浅,自作孽不可活,同时得罪三晋,而且是三晋联军横扫列国,军力最强大之时。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国调集五十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西河郡的重镇阴晋,魏军在阴晋城外排兵布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此战魏国的主将依然是河西将军吴起,面对秦国数十万大军,他率领亲自训练的五万魏武卒精锐,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骑反击秦军,由于战前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因此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作战勇猛,再加上吴起指挥得当,一时间魏军个个以一当十,最终在阴晋城外大败秦军,以少胜多取得辉煌的战果,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

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攻入关中平原,横扫关中,公元前387年,吴起再次攻打秦军,秦军好不容易集结残余军队仓促应战,结果被吴起大败,魏军乘胜向秦国腹地雍都推进,大有不灭秦国誓不罢休的架势。

就在秦国处于大厦将倾、随时灭亡的关键时刻,一直对吴起抱有敌意并将他视作政治竞争对手的公叔痤,向魏武侯进谗言,魏武侯本来对功高盖主的吴起有猜忌,于是听信了公叔痤的谗言,怀疑排挤吴起,吴起惊惧莫名,再也没有心思灭亡秦国了,匆忙逃往楚国。

就这样,秦国在生死关头幸运地躲过了亡国的危险,得以幸存下来,也是在这一年,饱受亡国之危煎熬的秦惠公死去。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由其母亲当政,主少国疑,再加上女人主政,秦国因此更加混乱不堪,内乱不断,而长年流亡魏国的秦公子连,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下成为秦国新的国君,他就是秦献公嬴师隰。

秦献公收复河西之战,秦国惨胜魏国抗秦吃力

魏国自立国以来数代国君都积极向外扩张,西边的秦国一直被魏国君主视为威胁,虽然占据了秦国的西河郡,但仍不放松警惕,时时都想灭亡了秦国,既可以拓展领土又能以绝后患。

魏武侯执政时期,魏国知道短时间内无法完全灭亡秦国,于是在武力攻打秦国的同时,扶持亲魏的秦国政权使其成为魏国的附庸国。恰巧秦国公子连流亡魏国,魏武侯认为公子连在魏国生活多年,对魏国应该比较亲近,所以决定趁着秦国内乱,护送公子连回国成为秦国新的国君(如果此时趁秦国内乱之机攻打秦国,秦国有可能会亡国)。

没想到公子连拒绝了魏武侯的好意,公子连虽然有归国执政的愿望,但明白秦、魏两国是死敌,如果接受了魏国护送他回国,将来必然受到魏国的制约,从而损害秦国的利益,这是公子连万万不愿意做的事情。魏武侯实在是一厢情愿,人家秦公子连虽然客居魏国,但心中只有秦国,并没有任何亲近魏国的想法,反而在平时注意考察魏国,为以后对付魏国做准备。

在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划,公子连认为回归秦国的时机已经成熟(秦国国内有重臣支持),决定主动向魏武侯辞行,为了取得他的信任,与其盟誓如果自己成功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魏武侯虽然对这个誓言很不舒服,但并没有阻拦公子连回国。

公元前385年,秦公子连在西县被秦国庶长迎立为秦国国君,是为秦献公。由于秦国百姓受够了内乱的苦,对秦出公母子非常不满和痛恨,秦献公回归秦国一路受到军民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很快进入秦国都城雍城,杀死了秦出公嬴昌和其母亲,夺回了本该属于公子连的君位。

秦简公、秦惠公在位的三十年间,秦国丢掉了西河以及函谷关在内的五百多里土地,被压缩到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再往后退就只能退往陇西大山了,所以秦国已无路可退,只能拼死一搏。

秦献公即位以后就一直想收复河西,既是雪耻也是拓展生存空间进而为东进中原做准备。然而,就像魏文侯刚立国时苦练内功那样,刚即位的秦献公并没有急匆匆地对魏国发动战争,而是针对秦国多年形成的积弊,学习、借鉴魏国进行封建改革,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

通过一系列有效改革,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大增强,秦国的国库收入也不断提高,同时为了方便对魏国作战,秦献公将都城雍城向东迁至栎阳,而秦献公编制什伍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不但没有耽搁农业生产,还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二十一年,经过长时间的国力恢复和军事准备,秦国决定攻打魏国(魏惠王在位),收复丢失多年的河西故地,此次作战秦国养精蓄锐,因此军队作战勇猛,长驱直入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直达石门,之后石门大战秦军斩首魏军六万,这是秦国数十年来对魏作战的首次大捷。此战胜利后,周显王向秦献公表示祝贺,并赐予他与秦穆公嬴任好一样的伯的称号,秦国在诸侯间的地位明显提高,正式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二十三年),秦献公乘魏国与韩国、赵国作战之机,率领数十万军队攻打魏国在河西的军事重镇少梁,少梁之战秦国大败魏军,俘虏魏军统帅公叔痤,并占领繁庞。此战秦国虽胜了却是惨胜,军队死伤无数,且秦国国内经济面临崩溃边缘,所占领的河西城池也在不久魏、赵联盟中撤出了,而魏国毕竟底子厚,少梁一役虽然战败却并没有伤筋动骨,河西失地又很快收回,但面对秦国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挑战,魏国抵抗已经越来越吃力,更别奢望灭亡秦国了。

小结

战国初期,霸主魏国有三次机会可以灭亡秦国这个后顾之忧,可惜因各种原因都没能实现,尤其是魏武侯目光短浅,将秦献公这样的英明有为之君放归秦国成为国君,自此强大起来的秦国成为魏国最大的威胁。

秦献公之后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战国超级强国,反观魏国,在昏庸的魏惠王执政下,不但霸权地位崩塌,且一步步衰落下去。不久,秦国在魏惠王手中全部收复河西故地,还不断攻打、蚕食魏国河东地区,成为魏国自魏惠王以后历代国君的噩梦,这估计是开创魏国百年霸业的魏文侯和魏武侯未能想到的,也许所有魏国后代子孙都不禁自问:如果当初抓住机会不顾一切、毫不留情地灭掉了秦国,魏国会怎样?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