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官员退休后 为什么不留就任地颐养天年

2021-10-31 来源:腾讯历史

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这些词都是表达古人在年迈之后,回到家乡养老的行为。

如今我们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当中,都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一代官员们到达了一定的年纪,就纷纷要“辞官不做、告老还乡”,这种行为在古代被称之为致仕,实际上就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退休。

一旦官员们退休,他们就会举家迁往老家养老,无论繁华还是贫瘠,家乡所在何地,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返回家乡,踏上归途。

那么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一定要回归故乡呢?留在就任地颐养天年,或者去往更繁华的城市养老,不是更好么?其实原因很好理解,无非有以下几种。

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在古代,落叶归根的观念极深,因为在那个科技不发达,通信靠寄信的年代,在外拼搏的人很少才能接收到家乡的消息。

所谓故土难离,谁又会对自己的家乡没有感情呢?而为了功成名就,这些官员在年轻的时候,又不得不背井离乡,参加科举,之后金榜题名,被委派到各个地方进行任职。

这样他们更加没有机会常回到故土,久而久之,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重。

再有,在封建社会当中,家族之中一般会有祖地、祖坟的存在,而古人们对于家乡的情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死后,要回到祖地安葬,因此,古人们不到逼不得已,很少有愿意背井离乡的人。

如今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以逐出家门,不能列入族谱来威胁他人的,这一点也可以得到证实。

乡情在无论任何时代,都是人们与故乡之间最为浓重的羁绊之一。

无论是儿时在家乡的玩伴,还是邻里邻居,都是人们挂念故乡的原因之一,更别提那还是我们长大的地方,会有别样的情怀。

最后还有一种流传的说法,就是魂归故土。

从古至今,客死异乡的人并不在少数,而他们的家人朋友也会将这些人的遗骸接回家乡安葬,因为古人认为,如果不这样做,这些死后就会变成孤魂野鬼,不得安宁。

故此,古代这些官员们,在退休的时候都会不远万里回到家乡落叶归根,在生育自己、养育自己的地方,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少“退休”的官员还会用自己的能力建设家乡,使家乡变得更加地繁荣,造福乡里。

二、为何不留于任地颐养天年

俗话说:为官千里只为财,而能够安然无恙兢兢业业工作的退休的官员,无论官职高低,只要不是被逐出朝堂,就能说明他们清正廉洁。

这样的官员回到家乡之后,一定会受到家乡父老的热情款待,因为这属于为他们的家乡争光,是他们家乡的荣耀。

此外,哪怕这些官员已经不在朝堂,可昔日的同僚也大多还在任上,他们之间的联系还在,更别提这些荣归故里的官员们曾经的属下了。

因此,就算是为了巴结好这些关系,家乡的人也会将这些退休的官员们奉为上宾,极力讨好。

这样他们的退休生活就会过得十分惬意,哪怕是朝廷的退休费、养老金给得不多,但是有这些巴结他们的人,他们也会吃穿不愁,风光体面。

可是,如果这些官员留在任职的地方,虽然曾经的余威还在,或许还有人会给他们几分面子照顾一二,但他们为官多年,很难保证没有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或者让他人怀恨在心,而当年他们得罪的那些人大多也在这个地方。

如果他们依然留在曾经任职的地方养老,别说没有人会把他们奉为上宾,甚至还可能会有人伺机报复,让他们不得安宁。

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安逸的生活,这也是古代官员们想要回到故乡颐养天年的原因之一。

三、迫于生计

哪怕是不留任的生活,这些退休的官员也可以前往更加繁华的城市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家乡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经济来源的问题。

在明朝之前,各个朝代官员们退休的年龄大约在70岁左右,而明朝时将官员们的退休年龄提前到了60岁。

可是众所周知,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所谓“人到七十古来稀”,由于种种原因所限,能够安然活到退休的官员们本就不多,而在他们退休之后,各个朝廷虽然会按月发放退休金,但退休金的金额却也只是他们在任时俸禄的一半。

除此之外,再加上能够退休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不曾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的,因此他们为官时本就没有什么积蓄,退休之后经济来源又被缩减,这让他们不得不考虑收入的问题。

虽然此时的他们已经可以无忧无虑地游山玩水,但是日常开销维持生计是他们面对的首要难题。

如果他们迁往更加繁华的城市,很难保证他们的退休金可以在那里安家落户,享受生活。

因此,他们只能回到家乡,如果在老家还有几亩良田,他们大可以继续招人种田维持生计,如果连田地都没有,那就只能作为一名教书先生,补贴家用。

其实在古代不只是官员们有衣锦还乡、解甲归田的思想,许多在外漂泊一生的人,到了晚年都会选择回到故乡,而退休的官员们回到故乡,也大多出自以上的三种原因。

随着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落叶归根”也成为了华夏人们的传统思想,至今仍然予以流传。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