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刘备死前一番话到底是真心实意 还是另有图谋

2021-10-30 来源:腾讯网历史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一直是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范,无论是刘备死前的“尔可取之”还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都是表明君明臣贤的历史佳话。可最近有人就刘备死前的话提出了质疑,表明刘备是在看诸葛亮的答案,如果诸葛亮就“尔可取之”这句话表示动心,刘备准备好的刀斧手就会当场格杀诸葛亮。那这场白帝城托孤到底是刘备的试探还是真心实意的交代,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蜀汉的政治局势

在当时按照后世的史学界划分,蜀汉应该分为了四个政治集团,其中分别是有刘备的结义兄弟张飞关羽的元老派,有黄忠魏延为首的荆州派,李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派和马超为首的西凉派。

其中马超属于外来人口,并不受刘备信任,所以并没有竞争力。剩下三派之中,关羽、张飞、赵云从刘备最落魄的时候就一直跟随他的,感情十分深厚。但是等到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关羽张飞已经相继去世了,当时元老派的兵权已经旁落到其他人手里,相当于是元老派逐渐没落了。

还剩下益州派和荆州派,相对来说荆州派的权力要更大一些。其中虽然诸葛亮并不是荆州出身但是他的人脉包括他的两个姐夫实际上都属于荆州派系。甚至包括诸葛亮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的蒋琬也是荆州人士。刘禅后期的主要大臣大都是荆州出身。

益州派中黄权张裔比较受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但是张裔去世较早,黄权则是投降了曹操,导致后期益州派在整个蜀汉政治集团中无法发力。

刘备的托孤大臣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当时跟随刘备一起建立蜀汉,深受刘备信任值得托孤的大臣所剩不多,只剩下诸葛亮、李严和赵云了。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刘备对诸葛亮说出如果刘禅能够值得你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值得,“尔可取之”。

这个“尔可取之”的意思很有趣,有人理解为“你可以取代他”也有人理解为“你可以把他换下来,换成我别的儿子”。这句话个人的理解不同,毕竟刘备不是圣人,要是说让诸葛亮换一个人辅佐感觉比让诸葛亮当皇帝听上去更靠谱。

但无论是换个人辅佐还是自己当皇帝,刘备是给了诸葛亮选择的,诸葛亮没有走刘备给的这条路,他选择了辅佐刘禅,这个回答让刘备很放心。

但至于什么刀斧手已经准备好了,只等诸葛亮做出选择什么的,就属于大家的脑补了。诸葛亮在事后知道刘备防了他一手,他不会心灰意冷么,还能做到鞠躬尽瘁吗?刘备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如果连这样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他根本不能建立和曹魏孙吴相庭抗礼的政权。因为本身托孤这种事就属于一种政治道德绑架。

托孤的政治意义

托孤是极其具有政治意义的一件事,其实就是属于道德绑架的一种。为什么赵匡胤想当皇帝想的都不行了,还得让人给自己“黄袍加身”演一出戏。因为他深受柴氏皇族重用,要是直接把人家推翻了,史书上记载的未免难看。

曹操即使到现在说起他所处的朝代都是东汉而不是三国,因为魏国是曹丕建立的,曹操能力不够吗?不是,因为他是汉臣,他不能推翻自己君主。

所以刘备托孤选择了诸葛亮,一是因为诸葛亮确实有那个能力,而且他是当时蜀汉政治集团中能人最多的荆州派的代表人物。二是他要通过这种方法确保诸葛亮一辈子都不反刘禅。

所以对于刘备而言死前选择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有他自己的考量,但却并不至于真的有刀光剑影。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