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被权臣拥立的刘义隆 登基后是如何掌握权力的

2021-10-10 来源:腾讯历史

公元424年,刘义隆在几位辅政大臣的支持下登基,改年号为"元嘉",史称宋文帝。

登基之后,刘义隆大封功臣,封徐羡之为司徒,封傅亮为左光禄大夫,封谢晦为荆州刺史,封檀道济为征北将军。

刘裕临死之前,最信任的就是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和谢晦四人,让他们几人陪着自己,并任命谢晦为禁军首领。

不过在刘义隆当上皇帝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刘义隆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的大哥刘义符被废除了皇位,而刘义符之所以被辅政大臣们拿下,正是谢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所以刘义隆登基之后,是不会放心让谢晦继续在都城管理部队的。几位辅政大臣都是人精,他们各自对这一点心知肚明,所以在干掉刘义符之后,就利用权力让谢晦离开都城去担任荆州刺史。

这一招一举两得,既能让刘义隆安心待在都城,又能让谢晦掌握地方势力,让徐羡之等人有恃无恐。

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义隆对他们的确很有意见。

刘义符和刘义真都是自己的亲哥哥,被徐羡之等人说杀就杀了,这给刘义隆造成了强烈的刺激,他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也落得和哥哥们一样的下场,所以在即位初期小心翼翼。

两年之后,刘义隆站稳了脚跟,把握了大局,决定开始报复。

他先是下了一道诏书,把徐羡之等人痛斥了一番,列举了他们的种种罪状∶没有尽到辅政大臣的责任、擅自杀死庐陵王刘义真等。

这诏书一发出来,徐羡之等人性命难保,刘义隆很快派人去抓他们,结果傅亮被处死,徐羡之自杀身亡。

徐羡之和傅亮是文臣,刘义隆对付他们比较容易,而谢晦就不一样了,谢晦以前多次跟随刘裕出战,有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刘义隆动手之时,谢晦并不在建康,而是带兵镇守在荆州。谢晦手里有兵,是个硬钉子,但是刘义隆没有退却,依然要把他解决掉。

刘义隆先是杀了谢晦留在建康的儿子,然后发兵征讨谢晦,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谢晦听说徐羡之被杀之后,知道刘义隆也不会放过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

公元426年,谢晦聚集两万人马,从江陵坐船出发(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一带),主动发起进攻。

不久之后,他们遇到了刘义隆派来的前锋到彦之,双方展开对峙。当时一连几天都在下雨,谢晦的部下建议趁朝廷大军没有到齐,赶紧决战。

这个建议是比较理性的,可惜谢晦这边出了个胆小鬼。

谢晦的下属庾登之为人怯懦,不敢开打,为了拖时间,他特意搞了个小发明。

庾登之让人做了个大袋子,里面装了很多茅,挂在帆上,说这东西可以用来对敌方战船发起火攻,效果很好,但现在下雨用不了,需要等天晴了再开战。谢晦比较看好这个小发明,就同意了,让部队休息了十五天。

十五天之后,谢晦发起进攻,他的部下孔延秀作战勇猛,打得到彦之被迫退守隐圻(今天的湖南岳阳一带)。

虽然谢晦打赢了到彦之一次,但是刘义隆这次派来的可不止到彦之,还有谢晦的老熟人———檀道济。

檀道济和谢晦同为辅政大臣,按道理他俩应该是一派,为什么檀道济会帮助刘义隆呢?

这是因为刘义隆看到了檀道济和其他辅政大臣的不同。

当初废除刘义符之后,四位辅政大臣也怕新君主以后找自己算账,所以他们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徐羡之和傅亮坐镇朝廷,谢晦领军镇守荆州,檀道济带兵守住广陵(今天的江苏扬州)。内有重臣,外有强兵,这个安排看似万无一失。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刘义隆逐渐掌握大权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了徐羡之和傅亮,当时还剩下谢晦和檀道济。

刘义隆的亲信认为檀道济也不可靠,但刘义隆却不认同,他认为在废除刘义符这件事上,徐羡之等人是主谋,檀道济只是胁从,不能把他们归为一类,而且后来徐羡之要杀刘义真之时,檀道济也不赞同,可见檀道济和另外三个辅政大臣并不是一条心。

因此刘义隆继续重用檀道济,让他带兵征讨谢晦,这让檀道济十分感激。

谢晦本来以为檀道济和徐羡之一同被杀了,觉得其他将领不足为虑,没想到檀道济不仅活着,还被派来攻打自己,谢晦大惊失色。

不久之后檀道济赶到,和到彦之合兵一处,形势开始发生转变。一开始水面上并没有多少朝廷的战船,谢晦一看,以为朝廷准备不足,有轻敌之心,没有立即开战。

结果到了晚上开始起风,朝廷大军顺风起帆,把战船都开了出来,数量众多,在水面上连成一片。

看到朝廷兵力如此雄厚,谢晦这边士气崩溃了,大量士兵开始逃亡,谢晦支持不住,不得不连夜逃回江陵。

朝廷大军很快杀到江陵,谢晦仅剩的那点守军无力抵抗,纷纷投降,谢晦在逃跑的路上被人抓住,押往建康处死了。

至此,徐羡之一伙全部被刘义隆干掉,刘义隆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开始对国家进行大力整顿。

刘义隆勤于政务,励精图治,他很关注刑罚的运用,多次亲自去旁听诉讼,还命令官府为年老多病的老百姓提供帮助。在他统治前期,刘宋国力不断上升,因为他的年号是元嘉,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元嘉之治。

然而好景不长,数年之后,刘义隆多次生病,不得不把很多政务交给弟弟刘义康处理,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

刘义康是刘裕的第四个儿子,聪明能干,当时和大臣王弘一起辅佐刘义隆,王弘不喜欢出头,因此很多大事都是刘义康说了算。

在这种情况下,刘义康在朝廷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在刘义康的班底中,首要人物是刘湛。

刘湛,南阳人(今天的河南南阳),博览群书,自视甚高,经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

既然自认为水平和诸葛亮差不多,那一些小官职他肯定是看不上了,当地请他去当一些小官,他一概拒绝。

刘裕遇到他之后,觉得此人挺有才能的,就让他在豫州刺史刘义康手下任职。

当时刘义康还小,很多事情都交给刘湛处理,刘湛逐渐成了刘义康的亲信。

刘义隆登基之后,重用他从荆州带来的王华和王昙首等人,这让自负的刘湛很不满,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比他们要强,经常说∶"王华等人能够得到重用,不过是因为他们是老班底成员而已。"

虽然刘湛觉得自已被屈才了,但是只要王华他们活着,刘湛就很难得到被重用的机会,直到数年之后,王华和王昙首先后去世。

重要的位置总算空出来了,不过也不一定轮到刘湛,刘湛能够获得高位,多亏了一个人———般景仁。

殷景仁是刘义隆的亲信,他觉得刘湛是个人才,就向刘义隆推荐了刘湛,刘湛由此开始得到重用。

对殷景仁的帮助,刘湛起初很感激,但是这种感激之情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因为刘湛还是和以前一样容不下别人,即使这个人曾经帮过自己的大忙。

殷景仁是刘义隆的亲信,刘义隆一直都很重视他,这让刘湛对刘义隆和殷景仁的意见越来越大。

既然你不能给我最好的,那我就找别人了。于是刘湛迅速加入了刘义康的阵营。

由于刘义隆多病,年富力强的刘义康成了朝廷里的支柱,刘湛曾经在地方上辅佐过刘义康,关系不错,二人都是想往上爬的人,于是迅速结成了同盟。

不久之后,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件。

当时刘义隆病危,命刘义康写下遗诏,准备让自己的幼子继承皇位。刘义康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亲信刘湛,刘湛当着刘义康和殷景仁的面说了一句∶"时局艰难,不是年幼的君主能应付得了的。"

潜台词就是∶不如让年长的刘义康当皇帝!刘义康和殷景仁当时都没有接话。

这种话可是十分忌讳的,刘湛估计刘义隆是不行了,这才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不过他没有料到,不久之后,刘义隆恢复了神智,并得知了这件事。当时不少大臣都投靠了刘义康,刘义康在朝中大肆排除异己,势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刘义隆认为该解决这伙人了,否则会造成大乱。虽然刘义康看起来势力很大,不过真要动起手来,他根本不是刘义隆的对手。

某一天,刘义隆召刘义康进宫,晚上特意叫他留在宫中。这样刘湛一伙就失去了指挥。

然后刘义隆让亲信带兵守住皇宫,以防万一,再派人分头抓捕刘湛等人。

等刘湛被抓之后,刘义隆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义康。

还没动手,自己的帮手们已经都完蛋了。刘义康明白自己在都城里待不下去了,主动提出辞职,刘义隆念及兄弟感情,没有处死他,把他调到地方上任职。

至此,刘义隆完胜。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