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敢与王共天下的门阀士族 是如何达到顶峰和衰败的

2021-08-08 来源:腾讯历史

周王室及各诸侯国,按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士”这个群体,作为下级贵族,承担着基层的行政事务。伴随着春秋战国贵族的衰落,任何庶民皆可借军功或治学上升为“士”。秦帝国正式确立后,作为事务官僚的“士”取代了被打倒的旧贵族。“士”下作为基层官僚,上则封侯拜相,成为支撑君主统治万民的中流砥柱,位列“士农工商”四民之首。

至两汉之时,较以军功仕进而言,以治学仕进越发成为庶民,上升为“士”的主要途径。汉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从此之后,儒学成为了选官制度里唯一的考试内容。

以农业为基础的专制集权体制下,最容易形成精英政治的局面。和平时期,狭窄的官吏选拔途径只能以文化为考察标准推选。在文化学习成本昂贵的时代(纸张还未普及),具有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便占有天然的绝对优势。区别士族的标准,关键就是在于门第(婚宦)和门风(礼法、家学)。

萌芽于西汉的门阀士族,在东汉得以壮大,力量直接威胁到了皇权。东汉政权是在豪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云台二十八将几乎全部都是豪族出身。汉光武帝刘秀与豪族取得协调,成为夺取天下的主因。东汉皇帝为解决这一矛盾,引入外戚、宦官的力量去削弱士族。可是,一旦皇室衰微,皇权便成了无主之物,士族们随即展开相互的竞争,慢慢地形成了三国对峙的局面。

三国归晋,士族的胜利

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官至太尉(最高的军政长官)位列三公。这样的家世和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袁绍、袁术)相比,还是差了好几个等级。曹操集团后来依仗的士族集团(颍川荀氏、弘农杨氏、颍川陈氏、司马家族)的支持,才发展壮大。

颍川荀氏中有荀彧和荀攸,一个是内政高手,一个是奇策谋士,使曹操的内外政局有了极大的发展。

弘农杨氏的政治势力颇大,杨敞是西汉的丞相,杨敞玄孙杨震是东汉的太尉,杨震之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也都官居太尉,可谓是“四世三公”。

颍川陈氏的始祖陈寔,从平民一跃成为士族,其后裔陈群还开创了九品中正制用官体制。

司马家族的家长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世人称“司马八达”,这个家族是三国杀里最大的赢家。

朝堂之上、战场之间,士族的力量无处不在。为了制衡和摆脱士族的控制,曹操将自己的族人引入朝堂,例如曹仁、曹休、夏侯渊、夏侯惇等。曹操杀杨修、诛孔融是杀鸡儆猴,给他们背后士族的一个警告。曹操家族与士族集团的关系是基本均衡的,能够达到相互制约。

-----

刘备集团早期的班底是关羽、张飞,以及其亲家糜竺就比较惨,寄人篱下没有根据的。直到招来诸葛亮之后,刘备才真正兵强马壮。刘表的后妻和诸葛亮的丈母娘是同胞姐妹,刘备不仅得到诸葛亮的才,更得到了荆州士族势力的支持,成了开疆破土的起点。

刘备定都成都后,益州本土的士族与荆州士族展开了权力争斗,最终荆州士族获得了胜利。随着原班人马老去,刘备托孤只能找诸葛亮商量,蜀汉最终被荆州士族所操控。刘禅年幼,诸葛亮执政。刘禅成年,诸葛亮依旧军政大权在握。姜维经常在外带兵打仗,蜀国人才青黄不接,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当邓艾的大军攻打到成都城下时,益州本地土著势力无人愿意为蜀汉拼死一战,刘禅所幸“乐不思蜀”,早早交出权力。

-----

孙权从其兄孙策手里接过江东的政权。江东当时有陆、顾、张、朱四大士族,孙权得到了以顾雍和陆逊为代表的士族支持,得以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年仅33岁的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先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八个月后,又封第四子孙霸为鲁王。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将军朱据等士族大佬支持太子孙和,大司马全琮、骠骑将军步骘、中书令孙弘、侍中孙峻等寒门权贵支持鲁王孙霸。

二宫相争的结果是,孙权罢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将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剪除,册立了小儿子孙亮。孙亮年幼,出现了诸葛恪、宗亲孙俊和孙琳的专权。最终,皇位在孙皓手里走到尽头。吴军土崩瓦解,士族争先投降。

曹操与士族的制约关系,刘备与士族的依附关系,孙权消灭了与士族的关系。可三国最终结果,却是士族获得最终胜利,这一切源于曹丕向士族的妥协。

曹丕称帝后,极其防备握有重兵的,如曹仁、夏侯氏等本族人。通过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以人的家世为主要标准选拨官员,为士族的权力超越皇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曹操时期关西方面启用的夏侯渊,淮南方面启用的夏侯惇,还有荆州方面启用的曹仁,都是曹家的亲族。

曹丕时期,在关西防御蜀汉的是大将军曹真,淮南防御孙吴的是曹休,还是曹氏的宗族。

曹芳时期,外部开始启用大量外姓人才,比如关中的郭淮,淮南的王凌;只有中央是曹爽和曹羲统帅军队,还有后来任命的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

司马代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司马懿从入仕到战胜曹爽,用了整整50年,在朝中已是“四朝老臣”,资历威望都是曹爽所不及的,而且还笼络了很多大士族和寒门才子。已处于绝对优势的士族,战胜了宦官、外戚、军阀、宗亲。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曹魏的皇位,以洛阳为都城,建立了西晋。

士族门阀

门阀士族制度在魏晋之际形成,东晋达到鼎盛,南朝以后士族地位下降,唐朝时消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动乱造成的经济破坏,和战乱造成的宗族流民聚居。

九品中正制,官职上有清官和浊官之分。所谓清官就是“职闲廪重”(即待遇好、事情少的官位),专为门阀士族保留的职位,如士族入门的阶梯秘书郎、著作郎,以及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宰辅中的文职等。

高门子弟,向来只当清官,不当浊官。门阀士族非常重视修订家谱、族谱,上代都做过哪些大官,明确记载下来,这是他们高贵身份的凭据。通婚联姻用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士族基本不合寒门通婚。

东晋的士族们,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愿偏安在江南一隅,享受江南的山水和富丽堂皇的物质生活。不论是北方南迁而来的王氏、谢氏,还是南方本土的陆氏、虞氏,在政治方向上是惊人的一致。大家坐一起探讨人生和宇宙,用深奥的语言、华丽的词句,评点当时人物,批评时事,研究探讨玄学和生命的意义。他们相互辩论,直至一方获胜为止。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东晋士人的“清谈”。

高级士族知识分子,占据着朝中显赫的职位,理应为国为民分忧。这些人崇尚虚荣,不理政务,对国家的管理来说可谓是场灾难。即便是“兰亭会”这样著名的聚会,其目的也是清谈辩论,与会的四十余朝廷的王公大臣,浩浩荡荡来到山野,“曲水流殇”之时,呤诗论道,就是不问国计民生。若不是留下《兰亭集序》这样的顶级书法作品,这种聚会又有多少人能被记住呢?

北方战乱,江南的方经济得到发展,一些商人、高利贷者富裕起来,自耕农中也有一部分人上升为新的地主,再加上原来的地方豪强,成为寒门地主群体。

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出身寒门,处理国家政务也需要人手辅助。可世家大族都鄙薄实际事务,于是皇帝就委任给寒人地主。另一些寒族以军功崛起,打破了门阀士族一统天下的局面。

隋唐王朝建立后,国家重建新的统治体制。陆续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部分农民得到了土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把乡民从武断乡曲的士族豪强的控制下争取出来。

士族阶层中的精英分子,逐渐向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集中。隋唐科举制的实施,官职无法世袭,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吸纳机制。黄巢起义席卷大半个唐朝,门阀士族受致命一击,存续了六七百年的门阀士族就此成为历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