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荀彧不想让曹操称帝 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

2021-10-01 来源:腾讯网历史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当时的“名士”。名士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出身名门望族;二是要学问做得好;三是不能出仕,也就是不做官。

荀彧的祖父荀淑,当时人称“神龙”,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家族人丁兴旺,所以符合出身名门望族的条件。

荀彧的学问也做得好,他很小的时候就颇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直接称荀彧有“王佐之才”,这个评价非常高了,意思是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

荀彧生活无忧,也一直没有出来做官,直到他27岁的时候,才被举孝廉,做了守宫令,就是替皇帝管理笔墨纸砚这类东西的小官。

所以,荀彧符合以上三个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名士”。

名士都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神自由,不为世俗所扰,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那么,荀彧的理想是什么呢?其实他和诸葛亮是一样的,理想都是“兴复汉室”。

荀彧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他认为家族所居住的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必定会遭受战火的摧残,于是带领族人搬到了冀州。后来董卓派李傕虏略各地,其中就包括了颍川,没有跟着荀彧走的族人,多数死于战乱之中。

冀州牧韩馥仰慕他的大名,派人来接他。可是,当荀彧到达冀州的时候,袁绍已经占领了冀州,韩馥只好逃走投靠了张邈,后来在厕所中自杀了。

袁绍同样知道荀彧的大名,将他待为上宾,可是荀彧死活看不上袁绍,认为袁绍这个人不能成大事,在一年之后便离开袁绍,带着侄子荀攸投奔了曹操。

曹操见到荀彧叔侄来投奔,十分高兴,拉着荀彧的手说,“吾之子房也。”并任命荀彧为别部司马。别部司马这官职不大,主要是因为当时曹操还是东汉的臣子,只不过是一个兖州牧而已,别部司马大约相当于曹操的左右手了,在荀彧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是夏侯渊。刘备担任平原相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分别担任别部司马,替刘备分掌部曲。所以说,曹操对荀彧还是非常重视的。

曹操重视荀彧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大家都知道击鼓骂曹的祢衡,在曹操召见祢衡的时候,祢衡笑话曹操手下没有一个能人,曹操很不服气,反驳说自己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

曹操在列举自己的谋士时,将荀彧放在第一位,可见在他心目中,荀彧也是他众多谋士中最重要的一个。只不过祢衡十分狂傲,称“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一般都是留守大本营,居中持重,但他为曹操出谋划策,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很多都是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对手的妙计。比如说,刘备占据徐州的时候,荀彧出了个“二虎竞食”之计,让刘备和吕布之间产生了间隙。又接着使了个“驱虎吞狼”之计,让刘备攻打袁术,而吕布在后方则趁机占了徐州。两条计策,不费分文,却几乎将刚刚建立起自己根据地的刘备陷入绝境,最后不得不去投奔了曹操。

但是,这些都不过是荀彧众多功劳中的小功,他真正为曹操立下大功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劝曹操深根固本,以图大事。在遇到荀彧之前,曹操有一点像遇到诸葛亮之前的刘备,虽然手中兵多将广,但一直东征西讨,四处打仗,虽然兖州算是他的大本营,但曹操并没有将其视为根据地,而是急于攻打周边的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

这样的策略,在三国这种乱世是没有前途的。果然,在曹操打徐州的时候,陈留太守张邈趁机造反,迎立吕布为兖州牧,几乎将曹操的老巢一锅端掉。等到曹操回过身来,击退吕布之后,打算再次攻打徐州的时候,荀彧阻止了他。

荀彧分析道,“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转而继续追击吕布。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投奔刘备去了,曹操乘胜平定兖州。而荀彧的这段话,也几乎成为曹操之后所有军事行动的根本策略,奠定了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的基础。

第二,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前,曹操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而袁绍占据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尤其是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综合来看,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很多。

所以,当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时,曹操手下的众多谋臣都认为不可战,但是荀彧认为,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的分析,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决战的信心,于是亲率大军与袁绍在官渡隔河对峙。双方对峙了三个月之后,曹操的军粮消耗殆尽,于是准备退军。留守许昌的荀彧知道后,立刻给曹操写信,说这个时候谁先撤退谁吃亏,绝对不能撤,必须咬牙挺住。

而且荀彧还针对袁绍作出了具体分析,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接下来,果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怒而背叛袁绍,投奔曹操,颜良文丑临阵被杀,田丰因进谏被袁绍杀害,和荀彧的预言几乎一模一样,简直和开了天眼差不多,荀彧的分析能力恐怖如斯。

第三,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董卓专政的时候,曾将汉献帝从长安挟持到了洛阳,后来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从长安又返回了洛阳。这样,就距离曹操所在的许昌很近了,大约只有三百里地,急行军的话,两三天就能赶到了。

这样,要不要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就成了曹操内部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多数人表示反对,一是因为杨奉他们的兵力不弱,来了之后不好控制,二是因为如果汉献帝来了,那么就要接受皇帝的诏令,行事诸多不便,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戴了副枷锁?

但是,荀彧劝说曹操,

“昔汉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

曹操最后听取了荀彧的意见,亲自带兵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从此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各路诸侯,各方势力,从战略上取得了优势,这也是他最终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基础。

虽然荀彧的功劳很大,曹操也很器重他,但荀彧和曹操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不同的。曹操是想要做皇帝的人,而荀彧始终是想恢复汉室江山。最开始的时候,两人能够达成一致,因为曹操要做皇帝,就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而荀彧要依靠曹操恢复汉室江山,也必须帮助曹操强大起来,才能有能力拨乱反正。

然而,当曹操的势力真正强大起来之后,两人就出现了分歧。曹操开始积极为篡位做准备,许田围猎一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荀彧则力图拖缓这一进程。

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封九锡,这就是要篡位的预兆了,因为九锡之礼并不是普通臣子所能得到的,当年董卓权势滔天,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也不敢请加封九锡。在此之前,汉朝加封九锡的只有一个,就是王莽。而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凡是加封九锡的,基本也都篡位了。

对此,荀彧坚决反对,他说,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因为荀彧的反对,最终这次进魏公、加九锡之事没有完成。曹操此时也明白了,两人合作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接下来只能分道扬镳了。但是,像荀彧这样的人才,绝对不能留给自己的对手,因此决定除掉荀彧。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命一向不随军出征的荀彧同行。荀彧知道,曹操有杀己之心,便托病停在了寿春。荀彧不来,曹操也有办法,他派人送去了一个一盒,盒上还有曹操的亲笔封记。

但当荀彧打开盒子时,却发现其中并无一物。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是,你想食汉禄,已经不可能了,要么拿我给的俸禄,要么你就自杀吧。

最终荀彧不肯背叛自己的信念,选择了服毒自杀,年仅五十岁。

那么,荀彧既然已经发现曹操想篡位称帝,为什么不肯背叛曹操,转而去投奔号称“刘皇叔”的刘备呢?虽说刘备也不见得不想当皇帝,但起码刘备是皇室中人,即便他当了皇帝,那也是延续了汉室,就如刘秀当年的东汉延续了西汉一样啊。其实,荀彧去投奔刘备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荀彧要顾及家族所有人的性命。荀彧29岁投奔曹操,死的时候50岁,在曹营干了21年,位高权重。而他出生名门大族,所以这二十多年来,投奔他的族人肯定不在少数。这些人因为荀彧的关系,有能力的在曹营做官、当兵,没能力的也可以种田耕地,混碗饭吃。

而且,荀彧至少有五子一女,其中长子荀恽娶了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有四个儿子都在朝中为官。侄子荀攸,更是曹操手中的重要谋士之一,深受曹操器重。如果荀彧背叛或者谋反,一旦失败,那么不仅是他会被杀,在曹营的众多族人也会受到牵连,至少其妻、子、女不能幸免。荀彧考虑到家人的安危,不可能铤而走险。

第二,荀彧也看不上刘备。刘备跟着曹操打败吕布、占领徐州之后,回到了许昌,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荀彧对曹操说,“天子认刘备为叔,恐无益于明公。”可见,刘备在荀彧的眼中,和袁绍之流的诸侯是差不多的。

既然刘备已经是皇室中人,那么如果荀彧完全以恢复汉室为理想,就应该支持刘备才对,但他现在在曹操面前提出,刘备是个祸患,则说明荀彧并不认为刘备的所作所为会有益于恢复汉室。

荀彧死的时候,刘备还只是从东吴那里借到了荆州作为安身之地,还没有入蜀,更没有占领汉中,严格的说,此时的刘备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就连刘璋、张鲁之辈也比刘备的实力强,荀彧又怎么会看得上刘备呢?

第三,荀彧或许想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荀彧和曹操闹了矛盾之后,已经意识到曹操对自己不满了,但他未必确定曹操要杀自己。毕竟,二十年来,他为曹操立下了那么多功劳。

等到曹操叫他随军出征的时候,荀彧才确定曹操是真的要杀自己,所以当他走到寿春的时候,就写信说自己病了,不能继续前进到军中效力,就地住了下来。我想这个时候,荀彧可能在考虑,自己是退休好呢,还是逃走好呢?自己已经五十岁了,子孙满堂,无论做什么决定,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但是,曹操没有给他时间,立刻就派人送来了空的食盒,荀彧一看就明白了,这时他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了,曹操的使者肯定会盯着他,直到他死。

综上所述,荀彧的理想是恢复汉室天下,这和想做皇帝的曹操理念不合,所以当曹操为篡位进行准备的死后,他坚决反对,这就触动了曹操的根本利益,在曹操的逼迫之下,荀彧无奈选择了自尽。在此之前,荀彧或许有机会逃走,但要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存亡,荀彧始终没有做出背叛曹操的行为。而且,就算荀彧要走,也绝不对投奔那时还远未成长起来的刘备啊。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