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韩信死得冤?小韩信30多岁的这位大臣笑了

2021-07-10 来源:腾讯网历史

1.

韩信的死,说冤也冤,说不冤、也不冤。

据粗略估算,在刘氏江山的领土面积中,有半数、甚至半数以上是韩信一手打下的,所以其居功有多伟,已是不言而喻。但问题是,功高如此的韩信,先是被刘邦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后直接被吕雉斩于长乐钟室。旷世名将、不世功臣,就这样死于妇人之手。

扼腕叹息之心,谁人没有?

当然,如果把话再说回来,如果辩证地去看这一事件的话,情况显然也就没这么简单了。因为韩信肯定也是有问题的!他藏匿钟离眛、他时不时地阅个兵,他居功自傲、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尤其重要的是,他最终反迹是真的“现”了,所以他这样的结局,有时候用“咎由自取”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

而综合以上,“韩信死的冤”这一说法,是得打个折扣的。可是,西汉还有这么一位小韩信30余岁的名臣,他的死却是不折不扣的冤。

2.

这人,就是晁错。

晁错这个人,本来不错,他有脑子、很勤奋、对大汉王朝忠贞不二,并也实实在在地为汉家江山的长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问题是,这一切的一切,终究未换得一个好结局——被斩首于市,而举起屠刀的人,还正是老刘家的最高统治者。

事情要从头说起。

晁错早年学习的是商鞅、申不害的那一套刑名之学,学法的人,理性、同时也不乏刻薄。不过,就像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找到的工作与专业不符一样,晁错也并非因为法学入仕,而是一把文学才能——进入中央搞起了皇家宗庙礼仪的这块工作。当时,还是汉文帝时期。

某次偶然,朝廷有一个外出培训的机会,且幸运的是,晁错被选为参训者。而需要说的是,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培训,这就如外出取经一样,归来之时,是要把真经再传给皇帝的。

晁错未负所望,他满载而归,令文帝大悦,大悦的同时也意味着大加赏识。从此,晁错的工作平台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越——被分配到太子门下,并先后当了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等职。而更幸运的是,因为晁错的才华,太子对其十分倚重,将其视为智囊团中的头号人物。

3.

在文帝当政时,诸吕之乱已被荡平,曾经的功臣之患也已不复存在,而汉文帝仁孝,潜心发展国内经济,整体态势甚好。不过,从来安中有危,在“文景之治”这一辉煌时期缔造的同时,危险也在悄无声息地滋长。

当此之时,刘邦的众骨肉都割据一方,不断坐大,直与中央权力相抗衡:刘邦的长子王齐七十余城,刘邦的兄子坐拥吴、会稽五十三城,刘邦的庶弟王楚四十余城,在权力面前,那点血缘关系显然太过脆弱,大汉的根基,又有动摇之危。

对于此,晁错清楚的看在眼里,忧在心里,而他又不是一个能憋的住的人,于是就写在策中,呈在文帝案前。但文帝终究仁慈,在他同样意识到这个危机之时,始终不忍动作。

4.

数年后,文帝驾崩,景帝即位。而晁错也跟着平步青云,先为內史,后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四十余岁的他,已是副国级的干部。

晁错本着职权高、责任大的初心,借着更好谏言的土壤,他加大、加速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削藩。他对景帝说:“高祖时期分封的齐、吴、楚三个旁支亲属,分掉了汉家之半,而如今这些藩王日益骄横、不断坐大,倘不削藩,迟早生变。既然早也是反、迟也是反,倒不如逼着他们反,这样还更有准备,祸患也更小一些”!

景帝被晁错说服了,他听从其说,采纳了其之《削藩策》,而一如晁错所预测,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藩王们反了,七国之乱爆发,时间就在景帝即位后的第三年。

造反总得有个名头,而吴王刘濞想出的招就是“清君策”,再说白一点,就是专为杀你晁错而起的义。事发至此,虽有点超出预料,但总体却在预料之中,镇压也不是没有办法。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时期的晁错,不想着怎么出谋调兵遣将,却想借此时机借景帝之手先干死自己的死对头——袁盎。

可袁盎也不是吃素的,他在得知消息之后,当即入见景帝,并说自己有破敌之法。法,即是杀掉晁错,因为只要杀掉晁错,君侧便算是清了,吴王等藩王进兵也就无由了……

刚即位不久的景帝,毕竟还是稚嫩,他听信了袁盎之说,痛心地将依旧穿着朝服的晁错斩首于东市。于是就这样,一心谋略着中央集权、大汉长治久安的晁错就这样白白死去。

因为,七王的铁蹄并未因此止步。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