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面对大臣苦苦相逼 为什么康熙不愿立太子呢

2021-06-29 来源:腾讯网历史

康熙五十六年,因为前一阵子两废太子,皇帝心力憔悴,直接病倒了。这直接导致国家机器停止运转,所以,大臣们希望康熙另立太子,让新太子帮助康熙分担一部分工作,减缓康熙的压力,好让龙体早日安康。

但是,无论大臣们再怎么着急,康熙还是无动于衷。经过前两次的废立太子,这次康熙好像铁了心,不再立太子了。终于,在众大臣的苦苦相求之下,康熙道出了导致他不愿立太子的两点因素。

一、现规定的太子仪注的规格太高了,几乎和皇帝平齐,这让康熙不爽;二、众大臣立太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康熙分担压力,但这对于康熙来说,就是让皇上和太子分权,康熙不想和被人分享皇权。这一点,在康熙的起居注中是这样记载的:

康熙害怕被分权

伊等所奏之事,有何不是之处,但不当奏请分理耳,天下之事,岂可分理乎?

康熙所说的分理,就是分权,和太子分享皇权。

众大臣听了康熙的话,觉得皇上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所以,在这次会谈结束后,按照康熙的要求,众大臣参考了历朝历代太子仪注的规格,在原有基础上,将其削减,制定了一套新的太子仪注标准。康熙过目后,大赞。

众大臣劝康熙立太子

再者,康熙的身体也恢复得差不多,不用太子帮他分担事务了,这样他也就没有了分权的顾虑。康熙的两点忧虑都解决了,他会“乖乖”立太子了吗?就当众大臣以为立太子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时,康熙再一次拒绝立太子。

这次,康熙又“扯”了两个理由:一、太后驾崩还不到一百天,大丧之时,不宜做立太子的事;二、朕的身体已经无忧,立太子之事可以暂缓。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为何康熙又变卦了呢?

康熙就是不立太子

因为在康熙看来,未来的太子和皇权的矛盾虽然解决了,但是未来太子和众阿哥的矛盾还没有解决。确实,康熙子嗣颇多,成年的阿哥也不少。众阿哥学识才问,谁都没有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他们各不相让,彼此不服。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忧虑,就算宣布了新的太子,其他阿哥还是不会服气,到时候还是免不了众皇子互相争斗。康熙不想看到儿子们尔虞我诈,互相攻击。他想找一个服众的人选,让众阿哥都服气:这个人做储君是没有问题的。

皇十四子胤禵

所以,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必须立大功,有威望,能够震慑众阿哥。思路已经摆在面前,精明的康熙脑中已经有了打算。因为,此时西北边境叛乱已久,若让合适的人选担任抚远大将军,平定叛乱,他一定可以服众,一定能坐稳太子之位。

康熙五十七年,皇帝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将军,出兵征讨西北。没错,康熙钟意的人选就是老十四胤禵,他想让胤禵立功,回来做太子,未来继承大统。只不过,出于维持稳定的目的,康熙没有明立胤禵为太子,而是以这种形式表明心意。

皇四子胤禛

但人算不如天算,康熙没能等到胤禵回京,他就先撒手人寰,离开人世了。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皇位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囊中之物,这就有了后来的雍正帝。

历史叶子有言:立不立太子,并不是一句话的事,它牵扯到好多方面。身为帝王,要考虑的事情千头万绪,就像康熙晚年时,尽管众大臣三番五次劝康熙立太子,他都没有接纳这个意见。这并不是康熙故意和大臣叫板,而是无奈之举。

帝王心术,也许只有我们常人分析分析再分析后,才能略懂一二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