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原创】刘备 中国古代能哭会哭的皇帝

作者:刘丹影 · 2016-11-04 来源:凯风陕西

  大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没有不知道刘备是个爱哭的皇帝,连小孩子都知道爱哭的小孩是刘备。那么历史上的刘备果真如此吗?

  是的。刘备的确能哭且会哭,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内容,他经典的哭多达七次:一是在张飞因酒失了徐州,陷刘备家小,张飞欲自杀时;二是在关羽千里走单骑与刘备相见时;三是在汝南兵败时;四是在长板坡兵败时;五是在鲁肃索要荆州时;六是在关羽遇害时;七是在兵败彝陵时。这七次大哭,有三次是因兄弟感情,三次是因兵败,一次是因地盘。其中不乏有真哭有假哭,但不论真假,都可以看出刘备能哭且会哭的才能。

  刘备一生戎马天涯身经百战,但在遇诸葛亮前是败多胜少,每次失败都难以恢复,只得投靠他人。正是因为他既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又没有曹操那样面对逆境的心态,只有借助哭来排解心中的忧愤。跟随他的人也是在他的哭泣声中,一次次地建议他投靠别人,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按照随从的建议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而他一生能独立作出决策的仅有三次,一次是招兵破黄巾,一次是出兵救陶谦,一次是出兵替关羽报仇。前两次可以说是小有所成,而第三次则是直接送了他的性命。由此可以看出刘备非自主之人,一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也正是这一缺限,造就了其临难善哭、尊重他人和对他人建议积极采纳的心理,这种心理素质又为其笼络人才奠定了基础,最终能够与曹操和孙权鼎足而立。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家道中落,以编织竹席贩卖草鞋为生,他的平民成长环境根本不了解官场的游戏规则,所以在处世上没有曹操那么多的心机和手法。靠的是平民间的一般信任与观感。进入官场后,他的处事方式方法比曹操简单得多。一般来说,身处逆境,人人都会因压力过大而哭,可刘备却将哭发挥到最佳程度,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一方面他利用哭来凝聚人心。张飞自杀他哭,将张飞看得比妻子还重要,张飞能不感激吗?兄弟重逢他哭,将兄弟感情看得比帝业还重要,关羽能不感动吗?兵败时他哭,随从们急了,赶紧给他出主意,摆脱目前困境,他言听计从,随从们自然会感觉到这个主子的信任,虚荣心的满足更加坚定了追随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利用哭来愚弄对手。鲁肃处于两家联合抗曹的需要,不得不建议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暂时栖身,他却赖着不还,孙权只得强迫鲁肃前来索取,他哭得昏天黑地,鲁肃没有办法,只得同意延期。第三他利用哭来警诫后人,安定国家。兵败彝陵,退守白帝城后,是他最悲伤的时候,他一生辛苦建立起来的帝国,因为他的一时冲动导致大败,四面楚歌,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哭的,通过哭来反省自己、总结教训、警诫后人,通过哭来请求诸葛亮全力辅佐自己的儿子,甚至不惜将国家让与诸葛亮,以此来保全自己奋斗一生建立起来的帝国。

  顺着刘备的大哭而特哭进一步梳理,就可以看出,他在与两个兄弟会面时大哭,完全是处于兄弟之间的感情,他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的说法,虽然有点过分,但目的是为了提高兄弟感情的分量,从而更加坚定了关、张与他风雨同舟,生死相许的信心。可以说,刘备终其一生,与他关系最紧密的也就是关、张二人了,而这种关系的建立,与他平时注重兄弟感情是不可分的,也正是这种关系才使他一时间放弃了统一中国恢复汉室的理想,决意举倾国之力讨伐东吴,以雪杀弟之恨;在汝南与长板兵败时大哭欲自杀,是故意上演的两场戏。这两次失败虽然厉害,但远没有比丢徐州和失陷妻子严重,徐州大败完全是败得只身投靠袁绍,而这两次则身边还有将有兵,完全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时上演自杀,只不过是为了试试身边的人的忠诚度,身边的人却将他的表演当了真,立即给他出谋投靠刘表和孙权,他言听计从,先后投靠了这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他一生新的一页。从此势力越做越大,再也没有上演也不需要上演自杀的闹剧;在鲁肃索要荆州时大哭则完全是为了保全既得利益而上演的好戏,这出戏他演得入情入理,哭得伤心欲绝,直哭到鲁肃同意延长荆州的借期方罢。这次哭把整个后人都哭动了心,一致认为他的江山就是这次哭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将哭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的,也仅刘备一人而已;兵败彝陵后的哭则是真正伤心至极的哭,这次哭不是为了两个死去的兄弟,而是为了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蜀国政权。十多万人一夜间灰飞烟灭,对初创的蜀国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蜀地初定,儿子幼小,肯定驾驭不了心浮不定的众臣,难以巩固他奋斗一生才打下来的江山。于是,他不得不哭着以江山相送为条件,请求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这种以退为进的哭法,就连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也都铁了心,誓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的这次哭,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哭不是懦夫,亦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高明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智慧。从编竹席卖草鞋的一介草民到拥有十余万臣民数十万公顷疆土的蜀国皇帝,不难看出刘备的哭是多么的高明,多么的富有智慧。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