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没有拼音 古人都怎么给汉字注音

作者:佚名 · 2016-10-13 来源:今日头条

  汉字是记录我们汉语的符号,它记录了我们的语言,更承载了我们的思想。汉字总数有十万多个,常用的汉字,《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即使是统计出的最常用的汉字也有3500个。显然,想靠老师面对面一个个教会,认全这些字,几乎不可能的。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查字典!那么字典上的字怎么来注音呢?当然,如今我们有了现代汉语拼音,可以用汉语拼音来标注,查字典的人,用汉语拼音把这个字的读音拼出来。但是,古代没有拼音,古人又是怎么给汉字注音的呢?

  大体说来,古代的汉字注音方法有两大类

  第一类:直音。所谓直音法,就是用汉字来给汉字注音。比如颧,音全。

  《说文解字》 中常常说"读若某",后人说成"音某"。例如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释《诗经毛传》说:"拾, 音十。"这就是说,"拾"字应该读象"十"字的音。

 

  直音法挺好的,解决了注音的一部分问题。但是也 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这个字没有 同音字,例如普通话里的“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宇来注直 音;更多的时候,这个字虽有同音字,但是那 些同音字反而是更生僻的字,注了直音等于没注。

  于是,直音法有了进化, 那就是利用不同声 调的同音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作"到平声"。”刀" 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说"音到"是不准确的,必须把 "到"字的声调改变了, 才能得到"刀"字的音。这一下,总算比直接直音法要好多了,但还是不够好。于是出现了第二类:反切法。

  反切又叫“反”、“切”、“翻”、“反语”等。

  反切是借用两个汉字的音来确定第三个汉字(即被反切 字)的音。古代,汉字行文是直行书写,故反切的前一个字为 "反切上字",后一个字为"反切下字"。汉字的音节可 以分为"声"和"韵"两部分。反切上字和被反切宇是双声 (即声母相同),用来确定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和 被切字是迭韵关系(即韵母相同),用来确定被切字的韵母 。因声调也是韵母的一种性质,所以被切字的韵母也由反切下字确定。 这就是所谓"上字定声,下字定 韵"的反切原则。其实质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订,丁定切。d(īng)+(d)ìng=dìng

 

  反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比起直音法来是很大的进步。古代的字典、韵书如《康熙字典》、《广韵》等基本上都是采用反切注音的。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雍正帝坠泪的惨败——血战和通淖尔》 

                  《凯风智见:礼物的炮灰——春秋战国的刺客们》 

                  《凯风智见:抗日战争起始日期为何要从1937年算起》 

                       《凯风智见:国本之争中的臣子与皇帝》 

                  《文史新说:“闭门造车”出“天书”》 

                  《文史新说:最是闲庭信步 摇把折扇招清风》 

                       《文史新说:上古画轴,洪荒年代的华夏文明》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