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盘点秦国的5位大良造 一位因被迫谋反被车裂

2021-04-08 来源:腾讯网历史

现在或许很多人对大良造一次很陌生,其实这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官职(爵名),意思是大上造之良者,出现于秦孝公时期,当时乃是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但是在秦惠文王进行调整后,成了一种爵名,在二十等军功爵制中排第十六位,也是外人可以得到的最高爵位了。

之后的如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和彻侯,基本上只有王室成员才有资格获取,而关内侯和彻侯是王室成员当了丞相,并立下赫赫不世功勋的人才能得到,比如国舅魏冉,文治武功同样杰出,在内为丞相,在外为上将军,所以才得到顶级彻侯的封赏,这在秦国历史上,几乎仅有此一例,可见秦国的军功爵制到底有多严。

现在这里就来盘点下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位大良造吧:

TOP、5 公孙衍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公孙衍是一个纵横家,后被秦惠文王说动,投靠了秦国,在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通过几番大战,全部夺取了原属魏国的河西之地。事后,因张仪之故,公孙衍受到排挤,不得不离开秦国。

至此,公孙衍与张仪这对天生的对手便开始的旷日持久的交锋,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孙衍最巅峰的时候,曾组织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可惜后来由于山东六国内部的勾心斗角,最终公孙衍在悲愤中黯然离去。

TOP、4 司马错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早年学习纵横家。曾跟相国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并亲率大军灭亡蜀国,平定陈庄之乱。使得秦国得到了巴蜀这块巨大的粮仓之地,靠着巴蜀粮库的支撑,秦国才有能力支撑后面一系列的长期战争,意义不言而喻。

后来司马错又率军攻伐魏国、韩国和楚国,连续攻占了多座城池;尤其是在公元前280年时,司马错奉命调动陇西军队,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秦军击败楚军,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是的巴蜀之地和秦国正式连成一片。但有一点疑惑,司马错始终都只是秦国的客卿,并没有担任正式的官职,但仍然凭借战功获得了大良造的封爵。

TOP、3 王翦

王翦出身显赫,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王翦从小就喜欢军事,在学有所成后开始跟随秦始皇;王翦的初战便是率军进攻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国的九座城邑,从此王翦活跃在各地战场上,为秦国攻城略地。

先后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并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但以王翦如此赫赫之功,也仅能晋升为大良造;而这王翦却是极为聪明,深谙君臣之道,每每出征都会向秦始皇索要大量财物,加上急流勇退,故而得以善终;据说王翦还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TOP、2 白起

白起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一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据说他是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与秦宣太后、穰侯魏冉的关系非常要好。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尤其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不过虽然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但其实他的军功爵位依然只是大良造而已,如果以白起为标准的话,真不知道后面几等爵位,想要军功升上去的话,到底要多大的战功,可惜,白起最终还是被秦昭襄王赐死于杜邮。

TOP、1 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但魏国并不能很好的用商鞅之才,故而在公叔痤死后不久,商鞅便离开了魏国,前往一心想要变法图强的秦国,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而在“商鞅变法”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军功授爵。

在经过商鞅的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增强,而且商鞅还亲自率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这军工等级制度就是商鞅搞出来的,故而商鞅也就成了第一位大良造。但在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无处可去的商鞅,连逃都逃不掉,只好真的造反,起兵攻打郑县,结果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其实从上面几位大良造可以看得出来,其实战国时期也有“功高震主”一说,不然商鞅为何而死?白起为何被赐自尽?王翦和司马错为何急流勇退?包括彻侯冉闵,虽然有独揽大权之嫌,但其功劳却是实实在在的,唉。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