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明朝皇帝立太子的时候为什么去贿赂大臣呢

2021-04-05 来源:腾讯网历史

有人说,明朝时期是中央集权的巅峰,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但如果说明朝时期的专制皇权空前强大,这就有些子虚乌有了。

在明朝时期,皇帝能干的事情不多,很多前朝皇帝能做的事情明朝反而成为了限制条件,大规模建造宫殿别馆是明朝皇帝不能做的,控制社会舆论更是无稽之谈,有时候为了募集军费,皇帝还要低三下四的去求人,这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比于秦汉、隋唐时期,明朝民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政权和政治不再是最上层的人专有,明朝各阶层的人都在参政议政,时不时地聚在一起讨论时事,讨论国家政策,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反对朝廷的政策等,引导不同地区的舆论潮流,这种潮流有言官带动的走向,更多的是明朝的舆论系统不在皇帝手中造成的。

明朝对于民间的经济和政策管理能力越来越低,对于经济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地步,明朝皇帝们在基层政权上的管控能力极差,这不是皇帝们不愿意管,而是管不了,在基层与皇帝之间,还有内阁和臣僚。

内阁并不是流传于后世的传话筒,内阁的权力很大,在皇帝下达的国家政令上,内阁是有权力封驳的,驳回皇帝不合时宜的政令,不往下传了,皇帝也没办法,虽然封驳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但真正达到顶峰的时间段还是在明朝。

有人可能好奇为什么内阁大臣们可以抗旨不尊,难道不会杀头吗?我猜他们可能是清宫剧看多了,在清朝以前的任何朝代,大臣们不遵守皇帝旨意的事情不多也不少,单单在明朝,嘉靖帝大礼仪之争,跟大臣们来来回回扯了多少次皮,万历帝想要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内阁就是不同意,下了圣旨就封驳,最后还是没有办成,如果单纯的一道圣旨就能够摆平一切,那明朝的皇帝睡着了都能笑醒。

明朝的内阁是在朱元璋废除掉丞相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制度,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目的就是担心丞相专权,威胁到皇权,只是他没有想到,失去了丞相这个容易专权的职位,内阁反而成为了限制皇权最严重的地方。

内阁跟丞相最大的区别在于,丞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内阁却是推选上来的。从权力来源看,只要不是昏庸的傀儡君主,丞相是无法对皇权进行限制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集中了皇权,而内阁却不是,内阁成员的进入必须通过首辅的统一才行,皇帝下旨是没用的,内阁首辅不同意,皇帝的旨意就只能封驳。

嘉靖帝时期,想要将张璁调入内阁,就多次被内阁首辅费宏封驳,嘉靖帝没有办法,只能等费宏去职以后,才在新一任内阁收复杨一清的时候将张璁弄进去。

景泰帝时,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新一任太子,竟然对内阁成员进行贿赂,以取得他们的同意,足以见到内阁对于皇权的压制性有多大。

那么明朝的内阁为什么总是跟皇帝对着干呢?原因在于内阁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不是皇帝的利益,内阁成员对朝廷和地方上的文官成员负责,地方上的文官成员受到内阁的管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央集权严重,但集权却到不了皇帝这里的原因,在内阁这里停留了,内阁成员不会为了迎合皇帝而向皇帝伸出权力的橄榄枝。

张璁被嘉靖帝安排到内阁以后成为了内阁首辅,立马跟嘉靖帝唱起了反调,甚至在多个问题上争论的面红耳赤,完全不顾嘉靖帝当初扶他上台的恩情,这并非是张璁痛恨嘉靖帝,而是因为站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要背靠整个文官集团,跟皇帝斗争失败了,大不了回家从头来过,保的个全身而退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内阁以外,给事中不仅能够封驳皇帝的旨意,还能够封驳内阁的旨意,这种双重权力压制的形成,严重削弱了明朝皇权。

那么明朝的皇帝就没有办法对付朝臣了吗?办法是有的,就是有些暴力,梃杖和诏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相,历史上死在梃杖和诏狱的明朝臣子们个个青史留名,而对他们下达暴力摧残的皇帝们却都声名狼藉,成了被丑化的怪物,因此明朝皇帝多奇葩,奇葩来源于舆论的妖魔化。

除了像嘉靖帝这种脸皮特别厚,意志力特别强的人,很少有皇帝能够将梃杖和诏狱持续的坚持下去,这就让文官集团死死地拿捏住了皇帝的命门,所以皇帝们需要另辟蹊径,不得不去拉拢和讨好一部分文官大臣,是的,明朝的皇帝需要低下身段去讨好跟他们混饭吃的大臣们,这要放在清朝,都能被爱新觉罗们笑掉大牙。

被皇帝讨好的大臣们也不是说就会死心塌地地跟随皇帝的,他们甚至连明面上的表态都不敢,只要他们站在皇帝这一边,就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那他们的下半辈子基本上可以告别朝堂了,上朝的时候时不时被弹劾一下,下朝以后还要担惊受怕有没有陷阱等着自己,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会让这些站在皇帝一边的臣子们心有余悸,明朝的文官集团对于这种”叛徒“是绝不会心慈手软的,必须把他们整到死才行,而且还要他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万历帝为什么多年不上朝,就是因为跟文官集团不和,论脸皮他比祖父嘉靖帝厚多了,但残忍性却弱了不少,他没有办法将梃杖和诏狱持续下去,下达的圣旨动不动就被内阁以万死不敢奉诏封驳了,而朝堂上的大臣们不向他靠拢,一个个看到万历帝跟看到瘟神似的,绝不去干着讨好皇帝的事情。

明朝的臣子不去讨好皇帝,却要与文臣集团和睦相处,这就是一个奇葩的制度,来源于明朝前期于谦等人的下场,无论是为国还是为了自己,只要得罪文官集团,那下场就太惨了,反而得罪皇帝顶多就是被训斥,如果被皇帝所杀,还能够流芳后世,如果被大臣构陷各种罪名而死,那就成了千古罪人了,毕竟没有谁有闲心去替这些大臣们翻案。

所以明朝的皇帝们走了第三条路线,依靠宦官跟文臣集团夺权,增强自己的皇权,东厂、西厂等,皇帝授权他们实行暴力压制,将原先搞臭皇帝名声的暴力手段转移到宦官身上,让他们代替皇帝背黑锅,顺便拉拢一些文官,稳固皇权,增强专制。

但是,明朝的宦官文化层次实在是太低了,能力有限,战略意图不明显,搞不定强大的文官集团,往往在得势没多久就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反扑,造成更大的皇权流失,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名的宦官不过刘瑾、魏忠贤等四五个人,他们嚣张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是二十年的时间而已,因此,现代很多人一提到明朝就说宦官误国,其实宦官不过是皇权跟文臣集团斗争的需要而已,宦官们从未超越过皇权,他们只是皇权斗争的排头兵。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