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人画的通缉令那么抽象 为何还能抓到逃犯

2021-01-26 来源:最热实拍 企鹅号

作为传统国粹,国画有着一种惊人的意境美,多用于山水和花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与之相关联的哲学、宗教、政治等问题。

然而在写实这一方面,比较于西方的油画,国画就显然有些不及了,因此我们在过去看到的帝王,很多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面映出来的,比如网友就发现,秦始皇、汉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还有颜真卿的画像,竟然是一个人。

至于帝王画像当中,长得最有特点的,恐怕还要属于朱元璋的长脸异相,然而根据史料考证,朱元璋的这种鞋拔子脸,实际上到明末民间才开始出现,也就是说画师根本没有见过皇帝长什么样。

这因此也就诞生了下一个问题,既然皇帝都画成这样,那更无须提古代的通缉令了,在影视剧中,那些抽象的通缉令,也不由得让人感到可笑,而官府,又是如何凭借通缉令抓到犯人的呢?

实际上通过学者分析,画像只不过是个摆设,一个叫做林附祖的人,就很轻松的说明这个观点,宋朝末期,元军南侵,文天祥在南方兴起义兵,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屡战屡败,只能多次转移,而福州的秀才林附祖打算投靠义军的时候,在无锡被几个元兵抓住,照着通缉令画像,非说林附祖是文天祥,林附祖花了好一阵子才说明自己的身份,获得了自由,投靠义军之后,他将这番话和文天祥说之,其实两人完全不一样,文天祥也颇觉有趣,于是写下了一首诗:

画影图形正捕风,书生薄命入置中。

胡儿一似冬烘眼,错认颜标作鲁公。

这也很好说明画像在通缉令上的窘境,由于这是十万火急的情报,要快速散发到各州各郡,除此之外,又没有打印机,至于画画的师爷,本人当然也没有见过嫌犯,在这种火急火燎的情况下赶工出来的画像,能够有多大的真实性也就不难想象了。

因此通缉令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内容上。1974年,考古学家在境内肩水金关出土的《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至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通缉令。

通缉令搜捕的对象,是一名因为广陵王刘胥诅咒案牵连的王府侍女,被称作外人,通缉令一共分为了两部分,前半部分介绍了通缉犯的年纪,和模样,里面这样提到:“为人:中状,黄色,小头,黑发,(椭)面,拘颐,常戚额,如颛状,身小长,托瘦少言。”可以说简短几句话,就将一个人模样从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

而后半部分,又具体介绍了通缉令的传播情况,最终层层叠加来到了肩水金关。

而另外一个能够确保通缉令抓到犯人的条件,则是古代严格的保甲制度,这种带着军事化的户籍管理制度,能够及时确保陌生人的排查,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置甲长,十甲为保,设置保长。

明代的《六十种曲赠书记》中一个片段,就说明了通缉犯的“艰难处境”:“老奴走到街坊上,只见喧喧嚷嚷,捱捱挤挤,都在那里看什么榜文。老奴也在人丛中一看,原来把官人与老奴画影图形,各处张挂。又要十家一牌,五家一保,逐日捱查。不举首者,一体同罪。我们怎生走得脱身?”因此,大家也不要太拘泥于通缉令上的印象哦!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