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诸葛亮北伐有何盘算呢 其实这背后另有隐情

2020-12-16 来源:凯风网综合

诸葛亮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历史上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智激周瑜、空城计等等。他一生为蜀国大业尽心尽力、对蜀国忠心耿耿,为三国留下了非常浓厚的一笔。

不过,若真的回顾三国的历史,诸葛丞相固然是失败中的经典,让人心痛,但他留下来的历史谜团却依旧具有争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为何要北伐?

客观来说,蜀中地区易守难攻,如果能够据险坚守,恐怕蜀汉政权会存在更久。但诸葛丞相一意北伐,结果让蜀汉国力空耗,最终加剧毁灭。因此,有人借此认为,诸葛丞相之忠诚让人敬佩,但其能力却很不堪。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诸葛亮北伐

在正史记载中,诸葛亮北伐的时间大约从228年到234年,前后整整7年的时间,诸葛亮发动了5次北伐。

因为当时的蜀国本就是民多兵少,100多万平民,而士兵才区区10万,而且大多是通过征兵进入的,没有经历多少的训练。若是一年一次战争,那么不仅会使国家经济全部消耗殆尽,而且还会使得士兵厌倦战争,军心民心俱失。

仅从战争频率来说,诸葛亮此举的确不可取,因为战争需要休养生息,而且战争最是消耗人力物力。一般来说,古代战争与战争之间的周期最少也需要5年时间,通过5年时间的恢复经济,通过5年时期的与民休息,才能够提供新的战斗力。

诸葛亮7年时间5次战争,可以说已经违背了战争的规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诸葛丞相又是否获得足够的收益呢?答案也是让人不满意。

据记载,228年春,诸葛丞相第1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所以撤退。史书记载: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一次战争只获得了千余百姓。

228年冬,诸葛丞相二次北伐,攻打陈仓未破,粮尽而返,中途斩杀大将王双。除以人头外,一无所得。

229年,诸葛丞相三次北伐,蜀汉夺取武都和阴平,并且击溃救援的郭淮,终于取得两郡之地。三次进攻中,这次收益最大。

231年,诸葛丞相四次北伐,并且包围祁山,与司马懿和张颌对峙。双方胜负未分,李严拖后腿,诸葛被迫撤退,但因司马之计策,张颌追杀至木门,被诸葛射杀。此次征战,让司马头疼,并且斩杀一员传奇老将。

234年,诸葛丞相年事已高,但依旧坐四轮车北伐。不过惜哉,这是诸葛丞相之绝唱,虽出兵迅猛,然司马老贼闭门不出,僵持百日,及至秋,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汉军退回蜀中,北伐战争结束。

以上为诸葛亮北伐之全经历,总体而言,虽然一直保持优势,但终究未能取得大胜。全部的战争,除了斩杀两员大将,夺得两郡之地,并且卷走千余人家以外,蜀汉几无收益。

以如此强度的战争,却换得这样一个微薄的收入,而且还拼死了老丞相,这场北伐真的有意义吗?

就历史的表面记载来看,实在毫无意义,更有一种抹黑诸葛亮的感觉。那么诸葛丞相究竟有何盘算呢?其实这背后另有隐情。

二、北伐的真正原因

若以《三国志》而论,诸葛丞相是忠义之人,因此曾经约定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这一口号是他的毕生追求。所以,即使前方刀山火海,老丞相也必然一往无前。

而且,当年诸葛亲自向蜀汉皇帝刘备承诺,必定辅佐刘禅匡扶汉室。昔日三顾频烦天下计,岂因君主逝世而遗弃?

所以,诸葛丞相写下了出师表,并且将毕生的信念付诸于一场又一场的征战,只为了曾经的信念,只为了大家的理想。

曾经的《三国志》以及《出师表》,都向我们传达了这一观点。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深信,不过,诸葛丞相并非肤浅之人,此乃表面原因,一切还有更深的考虑。

因此,这不是一场现实的战争,而是一场理想的战争,虽死而未悔。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本意旨在与曹魏对耗,缩小与曹魏的差距,因为本质上人口的差距已经注定了实质战场的失败,所以在曹魏力量真正壮大之前主动出击。

三、不战即亡

根据史料统计,魏蜀吴三国的领土,大概为291万、106万以及145万。从领土数据来看,魏国的领土大约是蜀汉政权的三倍有余。

紧接着是人口,魏国人口曾有400多万,而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统治的顶峰时期约为100余万。

10人里面抽一丁为兵,已经接近竭泽而渔。因此,蜀汉政权凑出10万军队已经难得,而魏国政权保持20万常备军无压力,人口和军队的差距实在是太大。

而且,魏国政权已经进行国家化改革,不仅军队国家化,而且整个政权经济文化全方位调整,连官僚制度都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客观来说,当时的魏国政权蒸蒸日上,不仅国家养得起军队,而且百姓能够提供足够的赋税。

但是蜀汉政权呢?强行征兵是竭泽而渔,蜀地本地居民不愿意当兵,诸葛亮所依赖的军队,唯有南蛮之兵,以及荆州老兵。虽诸葛亮颇具经济才能,勉强运作也能维持军队开支,但蜀汉一直都是先军政治,因此经济迟早破产,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高晓松认为,魏国政权会蒸蒸日上,而蜀汉政权会逐渐的没落甚至崩溃,这就是不战即亡。诸葛亮迫于无奈,只能选择一战。因为战斗还有机会,不战斗只有任人宰割。

四、易中天的观点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也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大概有两点:其一也是不战即亡;其二为内部矛盾,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来看其一。据记载,曹睿继位以后,大臣孙资提出,汉中之地险峻,出兵讨之损耗巨大,可以分兵据守要害之地,锁住蜀汉出关。然后坐等天下之变,时间愈久,魏国国力越强,而无数必定不战而降。

因此,易中天先生也认为,蜀汉政权不战则亡,这是正式的国家与非正式国家的差距,蜀汉政权的先军政治必亡无疑。

紧接着其二。易中天先生认为,蜀汉政权内部矛盾太过于复杂,东州集团以及荆州集团甚至是益州集团,个个不服气。诸葛丞相只能勉力维持,甚至斩了马谡来平众怒,可谓是十分艰难。在第四北伐中,蜀军得势之时,却被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诬陷,李严自身运量不利,却反过来谗言诸葛亮想独揽权力,也正是这种内部混乱导致诸葛亮明白,北伐其实是无法成功的。

还有魏延的死更是说明,诸葛亮一心从5次北伐的发动到死都在为蜀国鞠躬尽瘁。担心自己死后魏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留下来对于蜀国江山是一大祸害,所以下令除掉魏延,也侧面说明诸葛亮对于北伐的放弃,断了蜀国北伐的念头,固守才是蜀国的最后希望。

为了维持政权存在,诸葛只能通过战争转移矛盾,勉力的维持这个国家的框架。因此虽然战争开销巨大,但是却依旧5次北伐,其关键就在于此。

结语

回顾以上的这些历史记载,以及不同人的观点,诸葛丞相疯狂的真相,也逐渐跃然于纸上。客观来说,无论是高晓松,还是易中天,他们的观点都点到了要害。蜀汉政权没有偷安的可能性,只有前进才有希望和生存空间,一旦停滞或者后退,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诸葛丞相接手的是一个巨烂的摊子,且不说将这个政权发扬光大,就说维持这个政权还依旧存在,诸葛丞相就已经拼尽了智慧。因此,诸葛丞相的北伐,从战争意义上来说一塌糊涂,但是从政治目的来考虑,他真的付出了太多,并且也实现了基本目标。

不过,这样复杂的格局只有诸葛亮才能维持一二,一旦这位老丞相倒下,蜀汉政权将再没有顶梁柱,只能等着破产。因此,刘禅后来的投降,也就变成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