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两宋国力并非极弱为何读书人常有悲观情绪

2020-11-28 来源:腾讯网历史

两宋在历史上是一个话题性很高的朝代,既因为其繁盛程度,也因为其屈辱的外交。

那么,既然常打败仗,那宋朝的国力是不是很弱?既然武力不行,那不用上战场的读书人是不是生活得比较舒适?

其实不是,两宋的国力并不弱,而读书人的生活状态甚至要比武人更糟糕。

两宋国力:压迫下的畸形状态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在大的趋势下,后来的时代在各项实力上往往是要超出之前时代很多的。

比如秦汉之时肯定要比先秦更为发达,而唐朝又会比秦汉更为强大。同样的道理,如果要做纵向比较的话,两宋的国力肯定是要超过汉唐的。

而造成两宋国力衰弱假象的根由在于,这些朝代面临的对手不是同一个量级的。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中原王朝面临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什么样的实力。

在先秦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一盘散沙,它们多被称为“匈奴”,但内部还没有统一,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支,比如猃狁、山戎、荤(xūn)粥(yù)、义渠等等,这样的部族有上百支。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国、齐国、秦国等等诸侯能凭一隅之力就将其抵御甚至屠灭。

而在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匈奴也完成了统一,建立的是奴隶制王朝,而中原地区此时是秦始皇刚刚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文明进程和国力积累的差异让秦始皇将匈奴远逐国境。

到了汉代,中原地区经过五百年春秋战国之后,又经历了楚汉之间四年战火,这才使得再次完成统一的匈奴压迫了汉朝七十余年。

再之后的晋室南渡、南北朝战火,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吸纳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无论是制度还是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

而两宋面对的辽国、金国以及蒙古,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得以崛起。

也就是说,两宋所面临的对手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匈奴等部族与之后的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而在横向上比较,两宋在战力上或许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在文明的先进程度以及经济、科技上来说,是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的。

无论是金国占领北方,还是蒙古灭亡南宋,都大量吸纳中原王朝先进文明。

而两宋虽然长期处于压迫之下,被迫缴纳“岁币”,但国内经济依然繁盛,从这个情况也能知道,宋朝的底蕴还是比较深厚的。

在这样的压迫下,宋朝国祚延续三百余年,可见其国力其实并不弱,只不过战力不足而已。

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灰暗

曾经有一些人说,如果能穿越回古代的一个王朝,会选择宋朝,因为此时的人们生活比较便捷,尤其是文人,其精神世界非常充足。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两宋文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对于环境的绝望。

在封建时代里,似乎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有两宋这般敏锐。

从宋代文学发展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两宋文人的焦虑。

在主流的“诗文”领域里,宋代人已经失去了唐人开阔的气象,转而对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开发,并且开始追逐“理趣”。

同样写“庐山”,李白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苏轼却说“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变为对内心世界的求索。

而在此之前的时代里,只有当外部的环境“恶劣”到让人失望的时候,才会转而开发精神园地,比如屈原,比如两晋名士,再比如陶渊明。

而两宋时代,新体诗刚刚在唐朝成熟起来,正应该意气风发的时候,却选择了内敛,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即文人对于这个时代有焦虑感,进而产生了逃避意识。

而从非主流文学来说,词曲、话本的盛行,充满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意象。

“词”这种娱乐文体在宋代变得非常流行,而伤春悲秋、男女离情等等话题被长时间歌咏,甚至出现了如柳永、周邦彦等专职填词的文人。

这样的情况在其他朝代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在两宋的社会里,读书人的精神被大量消耗在“游戏”、“娱乐”等方面,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没有好处。

这些文学的繁盛,恰恰说明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人内心非常的压抑,他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比较快乐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积郁下来的情绪。

这种发泄可能是突然想通了世理,这叫理趣;也可能是夸张地描述一次欢饮,这是放纵;也有可能是专注于自己对自己的开导,这叫豁达……

总之,有宋一代里,真正像之前唐朝那样期待着建功立业的作品是十分少见的,辛弃疾的高歌就显得尤为突兀。

那么两宋时期多的是什么呢?对现实的抨击而无建设性意义,对现状感到不满却无投笔的志向,纠结于男女悲欢、离别愁绪,感慨于自己的不幸经历……

似乎这个时代的人们特别好抱怨,但却没有改变的问题的能力,这固然是大环境所造成的,但却也反映出读书人心中对于现实的畏惧感。

换言之,这个时代里的读书人头上都悬着一柄利剑,在这样的压迫下逐渐由恐慌变得愤世嫉俗,最后又变得麻木……

所以,两宋虽然繁盛,生活虽然便捷,国力虽然雄厚,但读书人的阶层却对这个时代异常地失望、恐惧,甚至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片惶恐之中。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