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朱元璋刹住这种歪风 甚至诛杀功臣胡大海之子

2020-10-22 来源:凯风网综合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元朝皇帝的奢侈荒淫是妇孺皆知的。在历代王朝之中,皇后大多都是一人,然而元代率先设立了三后制,以满足皇帝的荒淫之道。

据天历二年(1329)中政院和中书省的官员统计,元朝后宫的日常费用需要钞十万锭,币帛五万匹,棉五千斤,此外宫中养的各种宠物吃的肉就要花费一万三千多锭。

至正二十年,大元灾害不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却依旧得不到任何救济。元顺帝和大臣们却经常在宫中大肆宴饮作乐,挥霍无度。国库没钱,那么就继续横征暴敛,各级官吏上行下效,全国上下一片“赃污狼藉”,这些事情在应天刚刚建立根据地的朱元璋了然于心,给他留下深深的刺激。

从年少时,灾害与饥饿无不伴随左右,而最让他痛恨的就是元朝的官员,这些身穿官服的人比禽兽还残忍,因此虽然天下未定,在与陈友谅、张士诚三军对垒,战况呈胶着状态时,朱元璋看到他们依旧贪图享受,鱼肉百姓后,认为自己一定要扭转这个乾坤。

在他盘踞的江南地区,朱元璋对号召树立简朴之风率先垂范,他对手下说:“珠玉非宝,节俭是宝。”并且他把陈友谅的必然失败归结为奢侈,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人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乎?处富贵正当抑奢侈,弘俭约。覆车之辙,不可蹈也。”因此他要求在江南地区上下经济消耗务必要“用之有节”。也就是准备好长期过苦日子的准备,为了营造官场节俭风气,在官员任免时他首先注重官员不可因为做官就要修缮官府县衙,“若使有司增饰馆舍,令送奔走,所至纷扰,无益于民,非付任之意。”怕他们不理解,朱元璋就给他们引申阐述说:往千古来看,最有盛德的人就是尧。可是后代却争相享受奢侈无度,于是“穷與马珠玉之玩,极宫室苑囿之娱”,这样下去任由放纵,再也不能停止,于是就成了天下动乱的最大原由。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人爱好饮酒,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在各个角落,因此用于酿酒的粮食耗费极多。为了刹住这种歪风,减少粮食不必要的损耗,朱元璋命令禁酒,甚至因此而诛杀劳苦功高的胡大海之子,罪名很简单,大家都在前线打仗,而他们违背禁酒命令。大臣王恺求情,念在其父还在前线效命,能否暂缓处死?朱元璋怒斥:宁可胡大海反了,不可坏我号令。于是胡三舍只能自杀。

此后,朱元璋亲自持续做出节俭表率,认为“上能崇节俭,则下无奢靡”。他经常穿反复洗涤的旧衣服,吃饭更是一个豆腐便心满意足,朱元璋也知道,条件再差也不差自己的个人吃穿,但是一旦他也胡吃海喝,下边的人就没法带了。

做了皇帝后,这种简朴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朱元璋越来越重视其中的重大意义。

洪武建国后,留给他的依旧是庞大而凋敝的烂摊子,而他的身边官员朱元璋也是多有不满,往往是不得已而用之,认为这些“所用之人,不才者众,往往蹈袭胡元之弊”。

不得已下,朱元璋经常用总结历史教训作为出发点,告诫这些官吏要“如履渊冰”,要永远保持“忧危积心”的谦虚谨慎的作风。甚至他认为节俭是一切兴衰的根本,“自古王者之兴,无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

对于他的严格要求,有的大臣表面不敢反对,内心却十分不解,他们当年打江山不就是为了坐江山享福的吗?

从游方僧到乞丐的朱元璋早已练就了通透的眼界,他看懂了大家的心思,于是经常不得不做出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对子孙后代负责。

对此他耐心地对臣下解释说:“咱们居在上位,可以引领风范,如果我们引领奢侈,必然导致百姓受到剥削。”紧接着他又讲述了秦始皇的大修宫殿和汉代的西苑等等历朝历代的重大劳役,认为他们居在上位胡作非为才导致突然灭亡。“勤劳身守法,勿忘贫贱之时,勿为骄奢淫逸之事。”成了朱元璋的口头禅。

有一次退朝,朱元璋看到宦官穿着新靴子在雨水里嬉戏,就把他们痛骂一顿说:“这靴子都是百姓辛苦几天做出来的,你们竟然毫不爱惜,竟然暴殄天物。”于是下令给予杖责。

对于勤俭朱元璋贯穿了一生。

在他的帝王生活中很少有大肆宴饮活动,每天从早到晚批阅政务,“无优伶之狎,无干酣歌夜饮之娱。”此外对于各地官员进宫他都严令禁止,日用起居器皿都如普通人家无异,“乾清宫御床,若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并且把带有镶金的物件都换成铜代替。

在建造南京大殿的时候,他指示中书省:“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至于台榭花囿之作,劳民费财以事游观之乐,朕决不为之。”一个决字表明了他的底线和立场,就是以大明百姓的立场为立场。

此外,朱元璋对待儿子的教育也基本延续了这一作风。

朱元璋问皇太子最近在读什么书?回答说:“昨看书至商周之际。”朱元璋听后说看书不要只是看表面,要看到里面蕴含的深刻到底,最后告诫说:“君道以事天爱民为重,其本在敬耳。”正是这种苦心孤诣的引导,让朱元璋成了大明农民和简谱的代言人,至今这些事还让人颇受教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