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曾国藩:依靠湘军推翻慈禧太后 根本做不到

2020-08-07 来源:凯风网综合


每每提到清末的历史,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人物,那就是慈禧太后。她是清末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是清末晚期的实际统治者。除此之外,谈到慈禧太后,我们还会想到她挪用军费供自己享乐、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事件

慈禧太后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我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同时,大家的心里也会有一些遗憾:曾国藩手握30万重兵占据半壁江山,为什么不推翻慈禧?

曾国藩            

倘若曾国藩当初听从弟弟曾国荃的建议,拥兵自立推翻慈禧太后统治的清政府,或者最不济来个划江而治,历史是不是就会沿着另外一条轨道前进呢?

中华民族的屈辱是不是就会到此为止,世界是否就会迎来东方巨龙的崛起呢?

手握重兵占据半壁江山的曾国藩

我们知道,曾国藩虽然是正途科举出身的进士,但他的崛起依靠的完全是军功。

在满清八旗和绿营都对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起义束手无策的时候,曾国藩和他组建的湘军趁势而起,力挽狂澜,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            

湘军最鼎盛时期,曾国藩手握30万重兵,湘军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除了曾国藩本人担任两江总督之外,湘军之中还有多名将领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彭玉麟,1857年受安徽巡抚;沈葆桢,是1861年任江西巡抚;李鸿章,1862年任江苏巡抚;左宗棠,1862年任浙江巡抚;杨岳斌,1864年天京陷落前受陕甘总督;李续宜先任湖北巡抚后调为安徽巡抚。

既然曾国藩和湘军都已经占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了,且大多都是膏腴之地,兵源财源都不缺,手里又握着30万重兵,曾国藩为何不称帝?难道他真的对大清忠心耿耿?

曾国藩真的是大清的铁杆忠臣吗

恐怕没人会相信曾国藩对于大清的绝对忠诚,就连最信任他的咸丰帝也始终怀疑并防备着曾国藩这个权势越来越重的汉臣。

而且曾国藩和湘军的表现,也让朝廷以及满蒙贵族不那么放心。

咸丰皇帝            

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咸丰就非常明显的更偏袒“自己人”,硬仗都由湘军打,而在摘桃子的时候,又由八旗和绿营上。与此同时,咸丰还经常敲打曾国藩,屡次发敕书责骂湘军诸将,弄得湘军上下敢怒而不敢言。

因此,清军正规军的江南大营溃败后,湘军不是同情和难过,而是倍感鼓舞与幸灾乐祸。

连左宗棠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曾仰天长叹:

“江南大营将疲兵罢,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

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曾国藩和湘军对大清朝并不是绝对的忠诚。

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曾国藩收到咸丰帝派人送来的紧急命令,让他派遣3000精兵,由湘军猛将鲍超率领,去北京勤王:“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

曾国藩对这道命令完全置之不理,继续围攻安庆,在他和湘军将领的心里,攻打安庆镇压太平军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至于勤王,成了是胜保的功劳,败了是湘军的责任,完全费力不讨好。

而且,这勤王兵马派出去之后,胜保必然会据为己有不可能再还回来。

所以,在曾国藩和湘军心中,所谓的忠君勤王,实在是比不上眼前的军功,以及自己的军权稳固重要。

最终,大清朝的京师第一次被侵略者攻克,圆明园这颗璀璨明珠被野蛮的英法联军毁于一旦。

曾国藩为什么不推翻慈禧太后

稍微了解曾国藩的人都知道,他从小就很有野心,立誓要做“人上人”。

那么,有野心且对大清朝没有那么忠心的曾国藩,为什么在手握重兵占据大清半壁江山之后,没有起兵称帝推翻慈禧太后呢?

其实不是不想,连曾国藩的亲兄弟曾国荃都开口劝说他称帝了,要说曾国藩自己内心从来没有过这个想法,恐怕没人相信。

湘军将领            

但是曾国藩超越普通人之处就在于,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虽然看起来湘军非常强大,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繁荣而已,他根本没有实力与大清叫板,根本做不到推翻慈禧太后自立为帝。

首先,从咸丰帝开始,就对曾国藩和湘军多有防备,这就是既用且防。

其次,湘军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内部早已经派系林立。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这些湘军巨头在实力壮大之后都有了自己的利益,在朝廷的有意拉拢分化之下,他们与曾国藩已经有了较大矛盾。

再次,湘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滑。一是随着战功越来越多,湘军将领官职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腐化,军纪下滑严重,没有了最初拼死决战的勇气;二是朝廷有意拖欠军饷,湘军“欠饷多者十五个月,少者七八个月。”所谓当兵吃饷,长期拖欠饷银的军队是无法维持战斗力的。

最后,除了湘军之外,大清朝还有其他军事力量的存在,足以震慑曾国藩。

李鸿章            

因此,曾国藩比任何人都明白:依靠湘军推翻慈禧太后乃至自立为帝,根本做不到!

所以,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为了避免鸟尽弓藏,曾国藩主动急流勇退,并裁撤湘军,最终博得了一个清政府授予的“文正”这样一个顶级谥号。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