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人的衣服用什么做的 动物皮裘来制作衣服

2020-07-01 来源:凯风网综合

现在我们盖的被子或者穿的冬天的衣服,都是用棉花做的。在古代冬天人们穿的衣服,都不是用棉花做,那么,他们的衣服用什么做的呢?冬天人们都穿什么衣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原始社会,人们首要依靠动物皮裘来制作衣服。

《礼记》记载:“无丝无麻,羽有衣”;《论语》中也写到“狐貉之厚以居”,意思就是狐貉的皮毛很厚,可以用来做垫子。

可以看出,在丝与麻出现之前,人们多用动物皮裘来御寒。“裘”是古代常见的冬衣,富人穿狐、貂、豹制作的裘衣,轻便保暖。穷人取暖选择鹿、羊、狗制作的裘服。

除了裘衣,一般人家也用丝麻做被褥、冬衣的原料。丝麻做成的冬衣叫“袍”、“茧”。再穷一点的冬天只能穿“布衣”或“褐”,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穿在身上浑身难受。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茹毛饮血的时代逐渐过去。单单用动物毛皮作为御寒衣物,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所以,新的替代品开始出现。

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前,丝绸与麻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纺织物。其中丝绸轻柔、美观,是故价格昂贵,穿戴者非富即贵。而麻虽然粗糙,但造价较低,时常是穷人们制作衣物的首选。

当然,在寒冷的冬天,仅仅是依靠丝绸布匹来御寒,相对有些单薄。而如果简单的增加层数或者厚度,不仅会影响行动,高昂的造价也会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所以,聪明的古人找到一些填充物,放在衣物或者被子的夹层之中,和如今的棉衣羽绒服等等是一个道理。

至于填充物的选择,其实要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定。在富贵人家,往往会用羽绒或者蚕丝来作为填充物。而普通家庭,没有那样的条件,只能是选择用芦花和杨絮这些相对比较廉价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花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芦花和杨絮都是季节性产物,一定要注意采集时间。春天采杨絮,秋天摘芦花。如果不小心错过了杨絮,还可以采芦花,但是如果连芦花都错过了,那么冬天就只能挨冻了。

此外,古人还会用木棉来御寒,将其填充到被褥里面。所以在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不过,不管是芦花杨絮还是木棉,其御寒效果都远远不如棉花。

在晋剧《鞭打芦花》中,便提到过芦花和棉花的差距。

话说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魏子干,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万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给子干用芦花。

一日,父亲见子干明明穿着厚实的棉衣,却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顿时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

父亲见此,恍然大悟,可怜子干遭遇的父亲旋即便要写下休书,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而子干却赶忙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所以,古人真正的开始享受温暖,其实是在棉花传入中国,并且大规模推广使用之后。在此之前,古人虽然有着御寒手段,但是整体效果不佳,这才有着所谓“狐裘不暖,锦衾薄”的说法。这是唐朝岑参在新疆的天寒地冻中发出的感叹。穿着狐狸毛皮做的高档皮草,盖着锦衾都不暖和。

当时的人们,更多的是靠身体机能来抵抗寒冷,在同等条件下,古代人的抗寒能力要比现代人强得多。

比如《卖炭翁》里写道: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能够在一尺雪的天气穿单衣去卖炭,虽然很冷很可怜,但是他依然能够忍受,说明古人抗冻能力强,就算没有棉被,简易的材料也能对付过去。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人茹毛饮血,生存的环境十分严酷。相应地,人类本身的机能也在适应这些严酷的条件,无法适应的那些人就被无情地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至少在2000年以前的秦汉时期,西域地区就已经有栽种棉花的传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棉花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当作经济作物,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

直到唐朝,古人才真正认识到棉花的实用价值,用其作为原料,制作棉织物。但是,此时棉花的种植技术还未得到推广,仅仅限于贵族圈子里流行,穷人是根本用不起的。

所以我们看到杜甫的诗里会有如此描写: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真正使得棉花成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物资,其实是在明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后。此时棉花渐渐进入一般人的家庭,这时候的百姓们才终于得到了一种廉价的温暖,而不用在北风中颤抖,穿戴破旧的长袍或狗皮大衣,就像他们的先人一样。

明朝内阁大臣邱浚称赞这一点:

“没有土地,没有南北是恰当的,百姓是富人还是贫民都依靠它。”

随着棉纺织工业的兴起,棉织物现已是一切家庭不可或缺的产品,棉纺织业逐渐扩大。在明代徐一夔的《织工对》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当然,即使是棉织物已经大规模推广,对于穷人来说,这依然很奢侈。许多家庭用不起棉织物,所以只要能保暖,什么都可以用的第二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大约1964年冬天,一个普查队进入陕西四川交界的大巴山深处,在一个村子里搞普查。发现这些人冬天睡觉叫冲壳子。就是钻进玉米壳堆里去睡觉。过着如此贫寒的,如同野人一样的生活。

由此可以想象,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只要能御寒,什么方法都可以用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