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马上”蹿红 但别“马上”定论

作者:邑生 · 2014-01-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 “马上体”流行,2013年语言文字事件频出

  【观点】 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当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看待语言的种种变化

  马年新春即将来临,辞旧迎新之际,少不了要向别人送上祝福。如何表达才能显出自己的独特,着实让人颇费脑筋。近日,就有网友将钞票放置在玩具马背上,寓意“马上有钱”,不想这一创意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衍生出“马上有车”、“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等版本的“马上体”。连女星范冰冰也在微博中发图并配上文字“马上有范(饭)”。就在网友掀起这场祝福狂欢时,网上用得最多的“呵呵”当选“年度最伤人词汇”的消息又让众多网友心头一惊。加上马英九在台湾出席“汉字文化节”活动时强调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以及播音员主持人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短短几天,关于语言文字的事儿,已经俨然成了开年的一个热点。

  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近些年来,我们的语言文字从未像今天这样引发众多热议话题。远的不说,只需稍稍回顾下2013年的热点语言文字事件:政协委员炮轰“屌丝”和《咬文嚼字》称“小伙伴”不雅,“喜大普奔”等网络成语造词和“土豪”、“大妈”引牛津词典关注,《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文化节目热播,南京教师用民国课本教“国文课”和台湾国学教材“登陆”大陆,上海试点“沪语教学”和《疯狂的方言》手机软件发布,取消小学英语课和高考英语降分,以及中小学书法进课堂、黄秋生微博引汉字繁简之争、中学课本删减鲁迅文章、人民大学语文必修改选修、人教社语文教材出错,等等。其中,有些是文字问题,有些是语言问题,有些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文字层面,成为文化乃至社会问题。网络新词与传统语文文本、普通话与方言、规范汉字与繁体字、语文与英语……这一组组矛盾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莫名的焦虑:信息化、全球化趋势不可遏制地在我们的语言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社会发展的脚步快得让我们有时候都有些跟不上,而和我们相伴而生又如影随形的语言,现在正变得似乎让我们感到陌生,似乎让我们找不到初时的路。显然,没有什么比这种危机感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更大了。

  但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当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看待语言的种种变化。世界上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索绪尔在他的经典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曾经说过,语言“每个时期都相应地有或大或小的演化。这种演化在速度上和强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无损于原则本身”。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是一个无规律的系统。打一个比方,它很像大海,有强大的包容力,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有充分的自净能力。新词新语能否最终进入语言系统并保留下来,正是取决于“原则”,而绝非一时的流行程度。看看近几年的各种“体”吧,咆哮体、梨花体、知音体、淘宝体、凡客体、陈欧体、甄嬛体、元芳体……不一而足,但时至今日还在被人用到甚至提到的,已经所剩无几了。“体”的命运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简单的流行语了。而从文化、社会的层面看,近年来新词层出不穷,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飞速发展、创造力迸发、社会心态多元的最直观的反应。我们无需对此抱有太多的担忧,也无需对此持有过度的戒心。

  各种各样的“体”多了,不见得是坏事。“马上体”火了,能火多久,似乎也可以预见。对于语言而言,不断地突破与创造,是规律使然;不断地吸纳和规范,也是应有之义。因此,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纷繁变幻的各种语言现象,不妨让它“飞一会儿”,而不是“马上”下结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