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 为什么现代人看不见皇宫

2021-09-13 来源:腾讯历史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未央、长乐、建章、大明、太极、兴庆......强汉盛唐的历史,这些古老的宫殿群,一一见证。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古代的多项城市建设工作都由皇家指导进行,汉武帝梦想长生,于是有了太液池的3座假山,分别象征东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3座仙山;唐朝初年,太上皇李渊不耐暑热,为了表示孝心,唐太宗命人勘定龙首原地形,着手建造永安宫。

这是大明宫的前身。大明宫宫殿群坐北朝南,位于龙首原上,作为唐王朝的“三大内”,也就是三座主要皇宫之一,它看过的故事,比我们从史书上读到的要精彩细致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讲述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母女传奇的电视剧,会以《大明宫词》作为剧名。

汉代都城名为“长安”,唐代都城也名为“长安”,但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并不完全重叠,大约可以龙首原为界,北边为汉长安城,南边为唐长安城。

很多人都觉得“长安”这个名字比现在的“西安”要好听许多,遗憾长安之名成为历史的过往,也遗憾那些史册上恢弘大气的宫殿群消失无踪。

其实,西安作为古都的历史那么长,皇宫遗址完全消失是没有的,比如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高堡子村还留有汉代建章宫前殿遗址,西安市区还有隋唐长安城遗址,宫城南墙、北墙遗迹均有保留,但唐代那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气势,却再也回不来了。

同样是古老都城,为何北京的明清两代皇宫保留,就比西安历代皇宫保留完整度高呢?我们常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除了隋唐汉朝外还有西周、秦、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其实光从朝代更替就能看出,历史上西安这块土地经历的战争绝不会少。

唐朝建立于618年,是最后一个以西安(长安)为都城的王朝,唐朝初年的几代帝王大家比较熟悉,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武周之后延续李家江山,创开元盛世的玄宗,包括武则天丈夫唐高宗,都比较有作为,后来的“小太宗”李忱,也担起了唐朝中兴的责任。

但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很难恢复到早期的盛世状态,宦官干政、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威胁中央......在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之中,长安的宫殿也接连遭了劫难,不是被这个毁,就是被那个拆,尤其以黄巢和朱温这2个改变了唐朝命运的人物为主。

公元880年冬,起义军首领黄巢在唐长安大明宫大朝正殿含元殿举行登基大典,称皇帝,在此之前,他进入长安城可谓是相当顺利,当时在位的唐僖宗听说叛军逼近,慌乱中抛下文武百官跑去了咸阳,而黄巢就威风凛凛在义军簇拥下进入长安。

《新唐书》不仅把黄巢算到了“逆臣”一流,还对他进入长安时那种疑似得意忘形的架势进行了细致描述,“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

但黄巢的起义毕竟有很多农民起义局限性,就和后来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差不多,本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思维,在李克用打过来时,黄巢除了连夜撤离外还火烧了一部分宫殿,而在黄巢之后,朱温也没有闲着,他直接把皇帝搬去了洛阳。

这个不幸被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对象就是唐昭宗,迫于朱温的武力,唐昭宗不敢说半个反对的字,朱温不仅威胁皇帝,还本着就地取材的思维把长安城基建材料搬去洛阳,具体办法就是拆毁长安城皇宫民居,让木料顺着水流飘去洛阳然后打捞起来继续用。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记载:“帝因是上表,坚请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从之。帝乃率诸道丁匠财力,同构洛阳官,不数月而成。”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也想过把都城设在长安,但经群臣劝阻,就放弃了。不仅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也对这块自古就是帝王之都的宝地很有想法,还曾经派太子朱标去考察,无奈朱标考察完就英年早逝了,这让朱元璋放弃了迁都念头。

公元1402年,朱元璋第4子朱棣攻破金陵即位,这不仅意味着明王朝的皇位传承将由小宗取代大宗,还意味着明朝的工程建设工作将“重北轻南”,因为朱棣重视武功,想拒游牧民族于天子城池之外,个人也更喜欢当藩王时待在北边那感觉,于是他着手把都城迁去北京。

清军入关后,顺治同样定都北京,长安作为历代王朝都城,从唐灭亡后(907年)到如今已历经1千多年,遗迹遭到破坏不说,还不断有新的房屋出现,一些旧皇宫遗址位于市区,要想大规模重建是非常困难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