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心理健康
复工需穿好“心理防护服” 感到很焦虑咋办

2020-03-31 来源:健康报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好转,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各地复工复产加速推进。面对从家庭到职场的转变和复工后暴露风险的增加,职场人士会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更快地调适好状态?为了帮助职场人士更快地适应转变,本期,我们连线了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主任、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教授,请他为大家做详细的解答。

  Q:随着全国一盘棋的有力防控,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已经基本阻断,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相继复工。对于上班族来说,复工后可能会出现哪些情绪和心理波动?

  李占江:在复工初期,不同人会呈现不同的心态。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估疫情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和在科学防护的基础上被感染的几率。尽管稍微会稍有担心,但是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有些人可能平时个性就比较谨慎、胆小,非常关注个人健康。居家抗疫时不用和外界接触,有更好的条件来做自我防护,但是复工之后就不得不走出去,感染几率相对增加,这会使他们出现担心、紧张、害怕、焦虑等情绪反应,严重者可能会感到绝望。

  还有一些人警惕性不足,认为新冠肺炎离自己比较远,感染的几率很小,急于复工的同时又不注意防护。对于单位采取的防控措施不适应、不理解、不以为然,可能会因此产生情绪上的反抗和激惹。

  Q:针对不同群体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反应,如何区分哪些是正常反应,哪些需要寻求专业干预?

  李占江:在复工的过程中,随着和外界接触的增多,接触到潜在病毒携带者的机会和风险也会增加。很多人都会对此有一点担心,但是如果这种担心是可控的,并不会使人感到很痛苦,对个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影响不大。这种轻微的担心、紧张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反应。这种情况不需要多做干预,一般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

  除此之外,还有3个标准可以帮我们判断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第一个标准就是自我感受。如果自己感觉痛苦感比愉快感多很多,自我调适也解决不了这种痛苦,那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咨询和治疗;第二个标准是痛苦症状的严重程度。如果这种痛苦影响到你的生活、工作、饮食或睡眠了,那就更需要寻求帮助。第三个标准是痛苦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一般痛苦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我们就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Q:很多人没办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觉,不会区分焦虑、恐惧、抑郁等常见的心理反应,请问如何识别和区分这些常见的情绪状态?

  李占江:我们在临床上做心理治疗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很多人只会反映自己“很难受”“不舒服”,无法很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复工复产期间,大家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状态主要有恐惧、焦虑、和抑郁等。

  恐惧,往往是一些明确的客体带给我们的焦虑、紧张、害怕的反应,比如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险性就会引发个体的恐惧;焦虑,是指个体产生了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反应,但是并不明确到底是哪一种原因所导致的。恐惧和焦虑的核心特征都是紧张、害怕,以及一些生理上的反应,包括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和心血管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一些反应。

  抑郁,往往会使人感到压抑,高兴不起来,没有兴趣,精力比较差。一般来说,自主神经系统不会出现明显的亢进,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心慌,胸闷气短等情况。

  Q:有很多朋友反映,疫情期间在家待了两个月,现在复工了,做什么都特别懒散,很难集中注意力。请问您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占江:一般来讲,坚持两个星期就可以使人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新冠疫情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对我们的生活节奏、生活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复工以后,这种居家抗疫期间形成的模式又要向一种新的模式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会使人感到不适应。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脑海中经常出现居家时的一些画面,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

  为了避免或缓解这种情况,我们在复工之前,就应该提前做些准备。首先从思想上要意识到形势在逐渐好转,我们的生活状态也要从长期居家过渡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要有意识地改变之前长期懒散的状态,根据工作制度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复工之后,如果出现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也不要强制改变自己,要试着去接受它,同时坚持去做该做的事,自身的状态都会慢慢自然调整过来。

  Q:不少网友反映,总觉得工作场所空气不流通,害怕有同事处于潜伏期,晚上还会因此失眠,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李占江:对于感觉空气不流通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只有自己感觉空气不流通,还是同事们都有同感。如果大家都认为空气的流通性不好,那就需要向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员去反映,采取措施增加流通性,降低风险。

  如果只是个人的反应比较突出,就需要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估。比如对于北京的上班族来讲,可以了解一下身边的同事是否已经接受了两周隔离?这些同事分别来自哪里?是否来自疫情严重地区?他们接触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的几率有多大?当你一个个环节评估下来,对自己面临的风险就会有一个更具体的评估,不会再过分地夸大风险。

  对于失眠的问题,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多人会夸大面临的风险从而引发失眠,又继续夸大失眠的风险,认为自己如果今天睡不好,明天就什么事都做不了,从而更加焦虑和紧张。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去评估自己的处境,避免将风险扩大化。第二,不要去控制自己的睡眠。睡眠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就像除夕夜很多人会守岁,一宿不睡,但第二天还是照常进行,所以说偶尔的失眠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第三,尽量避免补觉等补偿措施。这种做法很容易打乱我们的生物钟,影响后续的工作和生活。

  Q:疫情发生之后,很多人出现了失眠的情况,食欲下降,体重减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呢?

  李占江:如果每周出现3次及以上睡眠不佳,这种情况持续到一个月,就可以判断为急性失眠。特别是经过自己的调整,效果也不好,影响到饮食、体重,甚至是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方面的反应,就需要找医生去进行诊断和评估,根据情况接受药物或心理治疗。现在有一些镇静、催眠的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都比较小,可以短期使用,效果也不错。

  Q:复工以后,上班族都会马上进入快速、紧张的状态,加之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这种情况下,职场人群的抑郁风险会不会加大?

  李占江:抑郁的发生主要和个人的性格特点、遗传背景和外在压力存在重要关系。因此,复工初期,工作上的压力、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加之疫情的风险,对防控措施的不适应等,都可能会增加职场人的抑郁风险。

  如果面临的压力比较大,作为个人来说,要主动分析自己的情绪反应,压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因为防控措施、工作压力,还是其他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要学会化解自己的压力。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风险。即使是没有新冠肺炎,我们还面临着车祸、疾病、地震等风险。这些风险都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科学地做好预防措施,接受我们所面临的风险,然后正常地去生活和工作。如此一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都会有所缓解。

  Q:有一些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因为在疫情期间不太方便买到药,停药后症状出现轻微的反复。这种情况对于病情的影响大吗?

  李占江:如果确实是经过专业医生确诊的焦虑症或抑郁症,在治疗上我们会强调连续性,强调全病程的治疗,中间最好不要中断。这个病程一般是指从第一次得病开始最少一年半的时间,这期间如果治疗中断,可能会引起病情的波动甚至复发,相应的治疗时间就会延长。如果经过治疗,症状完全得到控制,病情稳定,那么短暂停药影响不大。但还是最好不要中断。

  目前很多医院都已经恢复了正常诊疗,希望中间被迫停止的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

  Q:一些网友反映,上班时间总是控制不住想上网刷疫情信息,感到很焦虑,怎么办呢?

  李占江:越是关注疫情风险的各种信息,脑子里就会被风险相关信息所充斥,情绪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建议大家每天安排10~20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和防护措施方面的变化。其他时间就用来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做一些感兴趣的事。这么一来,紧张、焦虑就会减轻。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