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保健养生
洪涝灾害后如何进行卫生防疫 易引发6类疾病

2020-08-25 来源:凯风网综合

今年上半年大家都在家里待着,下半年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涝灾害过后,很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没过,如果大家不注意消毒,可能会诱发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洪涝灾害会引发哪些疾病吗?餐具蔬菜瓜果该如何消毒?洪涝灾害后该如何进行卫生防疫?

1

洪涝灾害引发哪些疾病

洪涝灾害易引起饮用水水源污染,使灾区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甲肝等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增加。

同时,洪水淹没粪池、下水道等,动植物尸体腐败,蚊蝇等各种媒介孳生,生活和居住环境恶化,钩体病、血吸虫等虫媒传染病发生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洪涝灾害过后,要对淹没外环境进行消毒杀虫,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

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杀现象的发生。

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卫生处理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污后消毒,空气以通风为主,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餐具蔬菜瓜果如何消毒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物体表面、墙壁、地面,可采用500毫克/升有效氯消毒液,或200毫克/升二氧化氯,或200毫克/升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如选用其它消毒剂可参照GB2795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进行。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自然通风为主,通风不良的场所可采用机械通风。

在供水方面,集中式供水,未被破坏的自来水厂,按照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并加强水源水和末梢水的监测。集中供水点有条件的首选净水消毒设备进行生活饮用水消毒,对临时集中供水设施、设备,应添加饮用水消毒剂。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时,作用30分钟后,出水口余氯量不应低于0.3毫克/升,使用二氧化氯处理时出水口余氯不应低于0.1毫克/升。使用槽车(如消防车、绿化工程用水车、洒水车等)临时供水的,应灌装符合GB5749要求的水,槽车在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消毒。分散式供水,如直接从江、河、渠、溪、塘、井、涌泉等水源取用水者,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如用250毫克/升~500毫克/升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剂浸泡后应以清洁水冲洗干净。

家具、卫生洁具、办公用品等清污后,用浓度为500毫克/升的有效氯溶液采用冲洗、擦拭、浸泡方式,作用30分钟,或采用200毫克/升二氧化氯、200毫克/升过氧乙酸、1000毫克/升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间15分钟~30分钟。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受淹新鲜的瓜果、蔬菜清洗后可用含氯消毒剂100毫克/升~200毫克/升作用30分钟,50毫克/升~100毫克/升过氧乙酸或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分钟,5毫克/升~10毫克/升臭氧水作用10分钟,消毒后均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1

如何进行卫生防疫?

要着重注意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和虫媒生物传播的疾病等。

01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预防肠道传染病要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搞好饮水卫生。

饮水消毒:要喝开水,不喝生水。灾害期间,对生活饮用水要加入足量的消毒剂放置一段时间后,将水煮沸才能饮用。

水井消毒:洪涝期间被淹没过的水井,即使水退后也不能直接饮用井水。为保证饮水安全,退水后要先抽干井水,清除淤泥,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计量氯消毒。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置一段时间后,将水煮沸才能饮用。

临时性供水:在洪涝灾害发生时,通常需要临时性供水。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在道路交通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利用水车送水,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安全,居民可就近取水,使用方便。水车供水时,需由专人负责。

02

食物中毒的预防

严把“病从口入”关,管好口 谨记“8不吃”:

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

不吃水浸的、霉烂变质粮食加工成的米、面制品;

不吃水浸的冷藏、腌藏、干藏的畜禽肉和鱼虾;

不吃生的水产品及未烧熟煮透的食物;

不吃来源不明、腐败变质的食品;

不吃包装破损的或超出保质期的包装食品;

不吃来源不明的容器盛装的食品;

不吃自行采摘的野生蘑菇和其他野菜;

03

蝇、老鼠等虫媒传染病预防

防控这些媒介生物,主要做到:

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

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盖;

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

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

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