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韶关新增4个省级非遗项目 腊味制作技艺入选

2022-05-28 来源:腾讯文化

日前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

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3项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72项

韶关共有4个项目上榜

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

始兴县申报的“张九龄传说”入选“民间文学”项目

南雄市申报的“腊味制作技艺(南雄板鸭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有>>

翁源县申报的“陈璘传说”入选“民间文学”项目;

韶关市申报的“酱油酿造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让我们来了解

这些新入选的项目

▼▼▼

张九龄传说

“张九龄传说”在韶关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据史载文献记载最早出自唐五代《天宝遗事录》(五则)、至有宋一代,包括契嵩撰《传法正宗记》载“惠能摩顶”;宋辑新、旧《唐书》以人物传载张九龄生平,民间文学续有传说衍义,明清时期,包括《韶州府志》《曲江县志》《始兴县志》中,皆载有张九龄传说,在近现代,相关九龄传说形成了包括“生平传说”“智慧传说”“官箴传说”“交游传说”“民俗传说”“神话传说”等数类民间口传文学。

 

腊味制作技艺(南雄板鸭制作技艺)

南雄板鸭制作是传统客家民俗之一、而具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技艺源于传统“曝腌”工艺,取盐之咸腌制,加上采用冬季风“曝晒”,成为便于储存的肉制食品,至今仍活化于民间。在南雄当地百姓中流传有“北风起,腊鸭香”的说法,每年冬季,南雄当地乡民便利用自家养的毛鸭子进行加工,采取粗盐腌泡,在阳光下自然晒干,民间称之为“曝腌”,这便是其俗称的由来。

 

村民晒的腊鸭。童铜韶 摄

陈璘传说

陈璘传说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故事原型是明代岭南军事将领陈璘。陈璘原籍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南乡,现两地均有陈太保祠及墓葬等遗迹。关于陈璘安民、兴邦、抗倭、平乱的民间故事经过流传,形成了一个个系列,如讨贼系列、民生系列、抗倭系列等。较为常见的包括《陈璘刀劈龙虎岩的传说》《东坝与西坝传说》《狮象把水口传说》等。

 

酱油酿造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

隆盛酱油酿造技艺是韶州传统酱油酿造技艺,承袭原始的广式高盐稀态手工酱油酿造方法,经三代传人历时一百多年的技艺改进,至民国初年大成,生产出“晒街油”精品,其发酵周期长,需放在大缸内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翻滚起沫,方可酿成。

 

酱油推广活动中,工作人员在分派酱油。

据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遴选和评审自2021年初启动,全省共有236项申报项目纳入评审。名录经过推荐申报、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征求意见等程序产生。我市此次入选民间文学项目的“张九龄传说”“陈璘传说”口口相传千百年,生生不息;入选传统技艺项目的“南雄板鸭制作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均为身边的传统饮食技艺,不断进化、活化。这些项目具有独特的乡情、乡味,生命力强、传播力强,项目的入选将在保存城市记忆、助力乡村振兴、弘扬当代价值等方面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

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项目87项

其中,国家级6项

省级22项,市级59项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原标题:《韶关新增4个省级非遗项目,张九龄传说、腊味制作技艺入选》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