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鄂温克族服饰

2021-12-20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

01鄂温克族服饰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妇女的衣袍以布制的为主,在农区衣袍要镶边衬里,穿长袍时外面罩长、短坎肩。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妇女穿连衣裙,衣领较大,加白、黑、红色领边。前面对襟。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妇女冬夏都穿连衣裙、上身较窄,下身裙部多褶宽大。已婚妇女的衣袖上缝有一寸来宽的彩布绕袖、穿有彩色布镶边的坎肩。男子的帽子呈圆锥形。顶部有红缨穗,多以蓝布为面,夏季为单布帽,冬帽用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制作。鄂温克人的皮手套多种多样,其中5指手套缝有美丽图案,很是精制。用狍、(犭+罕)腿皮做的靴子,美观、防潮、轻便、耐磨,适于在山林雪地上行走。

02服饰特点

鄂温克族衣服的特点是肥大、宽松、斜大襟、束长腰带。清末以前,鄂温克人只以兽皮制衣;清末以后,才开始用布料制衣。他们的衣着处处离不开皮子,这与其主要从事畜牧业,因为所在地区气候寒冷不无关系。冬天一般用长毛、厚毛皮做衣服;春秋用小毛皮,夏天也有用去了毛的光板皮做衣服的,在皮制的衣着中以羊皮为最多,皮制衣服种类很多,依据穿、戴、铺、盖等不同用途而形式各异。其中皮被子颇有特点。

03服饰类别

鄂温克旗的鄂温克族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衣着离不开畜皮。

大毛长袍(苏翁):是冬季必用的服装,男女都有。

短皮衣(胡儒木):外边套穿的上衣,袖子很宽。这是礼服的一种,在婚庆典礼上,男女双方迎送亲友时必穿的服装,春秋可用小毛皮。

羔皮袄(浩布策苏翁):这是作客会亲友或节日穿的礼服,需36张羔皮,用布或绸缎吊面。

皮裤(鄂奎):需用4张羊皮。皮套裤(苏威):在最冷时节套穿在外边防寒,膝盖上缝织圆形花纹,结实美观。

皮帽子(阿温):从前都是自家制作,后多买现成的帽子。

皮靴(温特):是鄂温克人常穿的鞋,早期以牛皮做底,羊皮、犊皮、马皮做腰,可分冬夏穿的两种。

腰带(乌玛拉):早期是自制的皮带或毛织带,后多用布或绸带。男子人人扎腰带,否则被认为不礼貌。

手套(乌玛拉):早期用皮做成拇指、四指两个瓣的,少数用粗毛线织。

鄂温克人的服式及其花纹很有特色。几十年前,男子穿的袍子下边开叉,而女袍不开叉。女衣则在袖口周围卷起宽度一样的边儿,寒冷时可放下,而男衣在手背上部分突出宽长称“马蹄袖”,既美观又御寒。不论男女服装,衣边和领边都镶花边。

花纹有“奥特斯”(线),用在靴腰上部;“道高昂”是蝴蝶花,多为女式靴腰中部;“泊勒”(图案)多用在靴腰下部或套裤膝盖、烟口袋上;“伊拉嘎”(花)多用在衣襟或靴腰上;“阿达拉”(花边)多用在袍子的大襟或开叉上。

鄂温克族馆

鄂温克族馆位于五十六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

场景真实还原了鄂温克族的民族特色。

来这里,亲身体验,

鄂温克族别样风情!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

五十六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是荣程集团文化板块为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非遗保护所搭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共享的平台。其紧扣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大核心要素,围绕生命、生活、生态、生产四项人类核心诉求进行场景设置,全景式输出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生活化、场景化的生活方式。

五十六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根据各民族独特风俗分为56个民族非遗手工艺场景展示馆,每个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场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态的呈现,也是56个民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平台。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