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济南古建筑修复手艺人 35年“跨界” 坚守匠心

2021-12-06 来源:腾讯网文化

63岁的陈京堂是济南市济阳区干鱼陈村人,17岁跟着老辈人学木匠,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涉足古建筑修缮。他当年学一门手艺本是为了生存,没想到因真心热爱这门手艺,用了近35年的时间钻研,“跨界”成为一名古建筑修复匠人。

作为施工现场的负责人,老陈认真负责,遇到量尺寸,计算比例的情况还会亲自上手。

初见陈京堂,他正在位于济阳区的卢氏旧居进行修复工作。据记载,卢氏旧居是北洋上将卢永祥在老家济阳县回河镇举人王村修建的集住宅、宗祠、学校于一体的建筑群,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修复工作已进入第四期工程阶段,修复旧居南侧的一处会客厅,因损毁严重,部分需要重建。“古建筑修复,必须遵循古建规则。房屋的开间比例是多少,柱子用多粗,穿方用哪种,选择的结构既要考虑不同的构件和尺寸,还要考虑承载性和连接性。”陈京堂说,古建的工序非常多,仅一根立柱,从原木到成型,需要经历多步。

学木工手艺时用的锯到现在依然被老陈视作宝贝。

老陈工作细致严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后立即向工人指出。

谈起领域专业知识,他神采飞扬。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生活的陈京堂一直闲不住,还是“哪儿有需要就到哪儿去”。正是这份热爱,让他从木工学徒干到古建行业能手,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古建筑修缮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原始材料能用就不换,拆分的结构要按原样搭建组合,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建筑本貌。陈京堂深知靠之前掌握的木工手艺远远不够,于是他边干边学,外出时只要遇到古建筑,就观察研究个明白。业余时间还费力淘来不少古建筑资料书籍,逐句逐字对照书上的内容学习领悟。

老陈在施工现场指导修复。

遇到古建筑就驻足观察,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三十多年。

回忆起第一修缮工作,陈京堂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木,济南珍珠泉东侧的清巡抚院署大堂内的金柱木质腐朽急需修缮,他实地查看后,凭借多年的木匠经验,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他在木材市场找来与原有金柱材质尺寸都匹配的松木,带领工人用千斤顶支撑房梁代替金柱受力,对腐朽部分切割替换,用榫卯结构将新老木材插接,并在外围用铁箍加固,最后仿色上漆完成修缮。那一刻,陈京堂心里“既敬畏又自豪”。

古建筑修复现场的办公条件简陋,但这丝毫不影响老陈对这行的热爱。

从木工到古建筑修复能手,跨界工作了一辈子的老陈还想继续干下去。

带着这份初心,35年来,他参与修缮了众多古建筑,济南的题壁堂、府学文庙、老舍旧居博物馆、蔡公时纪念馆以及威海的马易尔避暑别墅等,积累了不少古建筑修缮的经验,也获得了不少荣誉。2015年,陈京堂还获得了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的荣誉称号。

2015年,老陈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不管因何机缘入行,只有真心喜爱才能够坚守一辈子。因为这份热爱,优秀的传统技艺在陈京堂这样的匠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虽然这个行业的工作繁琐沉重,但让他高兴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考古专业毕业生入行。他期待着,能够将这些修复技艺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并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