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正月十五闹元宵 各族团圆同欢庆

作者:金功文 · 2017-02-10 来源:凯风陕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国家,汉族人民在欢度元宵佳节的同时,也有很多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独特习俗举行欢庆活动。虽然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节庆方式与汉民族的元宵节迥异,但人们追求团圆、和睦、幸福、吉祥的主题,与期盼来年平安幸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是一致永恒的。正因为有了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喜庆活动,故而每逢元宵佳节,中华大地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欣欣向荣的节日气氛,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No1.朝鲜族:喝聪耳酒 跺桥

  朝鲜族人在“上元节”(元宵节)这天,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耳明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据说喝了这种酒可以耳聪目明,不管是男女老少都要空腹喝一杯或一点儿。

  朝鲜族人的药饭是由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板栗、松子等煮成。“五谷饭”是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食材做成的。吃五谷饭是为祭奠乌鸦,所以在以前也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乌忌之日”。相传从前由于乌鸦的帮助,朝鲜族民众避免了一次灾难。人们吃了五谷饭,可以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了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No2.藏族:摆花节

  藏族在藏历正月十五要过摆花节。类似于“元宵节”亦称“花灯节”。这天晚上,拉萨八角街四周,摆满五彩酥油塑成的花卉、图案和人物、鸟兽。城乡人民,纷纷拥到八角街游玩。各寺院的僧人及民间艺术家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色彩,制作出精美多姿的酥油花盘及种种姿态的供奉天女,加上精细的灯架,玲残剔透。人们还利用酥油花再现出各种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鸟和景象,有的成屏连片,像立体的连环图一样。精彩的图景、多姿的灯花吸引了万千观众。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歌舞,彻夜不眠。

 

  No3.满族:跳笊篱姑姑舞

  满族人元宵习俗丰富多彩,既有汉族元宵元素,也有蒸面灯、打画墨儿、摆秧歌阵、跳笊篱姑姑舞等独特的民族习俗。

  打画墨儿就特有趣。正月十五元宵节,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称之为“打画墨儿”。规矩众多的满族人,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一改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叔嫂之间更是百无禁忌。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去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原本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但后来就演变成平安、吉祥的象征。

  笊篱姑姑舞极具民族特色。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人们用高粱烧酒浇小女孩的头,边舞边唱“戴上花,披上彩,笊篱姑姑下山来,啥时来,快快快,扭扭搭搭招人爱……”民谣,满族人以这种歌舞形式,表达对女神笊篱姑姑的崇敬与纪念。笊篱姑姑舞,深刻地描绘了满族传统的交通、岁时节日、文艺娱乐、民族历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世相,翔实地再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多层面。

 

  No4.苗族:偷菜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苗族人举行偷菜节。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No5.白族:青姑娘节

  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的白族,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过青姑娘节,全村的姑娘们要聚在一起,选出本村最美丽、最聪明、人品最好、歌嗓最亮的一位扮演青姑娘。太阳落山时,全村女子簇拥着“青姑娘”从河边进入村中,一路手牵着手,踩着节拍边唱边舞,过街串巷,直到村中广场。然后围绕“青姑娘”吟唱整首长诗,诉说其痛苦遭遇以示悼念,直至月落西山方才散去。青姑娘节是白族妇女的一种纪念性的歌舞节日,她们用这种叙述旧时代白族妇女遭受的苦难和不幸的形式,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No6.彝族:赛装节

  居住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的彝族人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赛装节,是一场展示传统彝族服饰之美的盛宴,也是一场穿着、打扮的比赛,这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在这天,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聚集一起,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赛装节,也是彝族青年男女之间传情递意、谈情说爱的好日子。“赛装赛到日落头,打跳打到月当空。”到了晚上,伴着皎洁的月光,未婚的青年男女眉目传情,频频相会,或泉边对歌,或树丛低语,浓情蜜意,好不浪漫。

 

  No7.傣族:烧白柴节

  傣历年正月十五,为傣族烧白柴节,系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事先由信众到山中砍盐霜树,把砍回的盐霜树经水泡、剥皮、晒干后制作成为白柴,堆至寺中备用,节日之夜,将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弥集中念经,最后由长老点燃柴亭,一时间鞭炮大作,烈焰冲天,围观者人山人海,彻夜辉煌。在傣族人心中,白柴塔是烧给佛祖的,烧白柴就是告别冬天,迎接春天,祈求幸福。烧了白柴,地里的庄稼才会长势好、获丰收,村民的身体才会健康少生病。

 

  No8.纳西族:棒棒会

  “棒棒会”,又称“米拉会”, 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节日这天,人们扛着马笼头、鸡笼、犁、耙、桶、锄等各种木制农具涌向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进行交易。其中尤以用作斧把、锄把、镰把、锤把等的棒棒最多,故称棒棒会. 棒棒会之后,春耕大忙即将开始。因此,棒棒会实际上是为春耕作准备的一次农具交易的盛会。如今丽江已为旅游地,棒棒会上往来的人群也由最初清一色的农民演变为工薪阶层、农民朋友、外地商贩、游客各色人等云集。华丽转身的丽江人,开始重视修身养性养花养草,棒棒会的主角由棒棒逐渐演变成花木交易,成为发家致富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铁农具以及果树苗木、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着一年的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No9.土家族:赶毛狗

  土家族闹元宵却与众不同,主要活动是赶毛狗和点路烛。当夜幕降临,人们将早已准备好的干柴、稻草、包谷秆、枯竹枝等堆放在一起点燃,漫山遍野燃起堆堆篝火,小孩则围着篝火欢快跳跃。据老人讲,很多年前,土家族祖先“挽草为记”,刀耕火种,由于森林茂密,常有野兽出没伤人和捕食家畜,最厉害的是毛狗,常在夜间偷吃家禽。由于毛狗十分狡猾,难以捕猎,却唯独害怕火光,于是,人们就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燃起篝火,“尔嗬、尔嗬”地吆喝着驱赶,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俗。点路烛是在烧毛狗棚的同时进行的,在房子附近的路边或田坎上插上蜡烛后依次点燃,有的还将蜡烛摆成“福”、“禄”、“寿”、“禧”等吉祥字样。元宵夜处处欢声笑语,家家灯火通明,路烛似繁星点点,其景蔚为壮观。

 

  No10. 达斡尔族: 抹灰节

  达斡尔族称元宵节为“卡钦”,它被认为是天神归界的日子,人们在正月十四晚点香贡神、燃放爆竹、吃手把肉;在十五日早晨吃肉汤饺子。达斡尔族人的元宵节丰盛美食和娱乐活动仅次于春节,因为,过了这一天,人们将踏上新年征程,开始为幸福生活忙碌奔波,祈求又一年的平安吉祥。正月十五当天,达斡尔人还会亲手制作冰灯,亲朋好友三三两两相约到嫩江冰面上“滚冰”,滚去身体的疾病,赶走晦气与霉运。

  正月十六日,有趣的抹灰节开始了,人们在亲朋好友的脸上抹上黑灰象征着吉利,意味着新一年的丰收吉祥、平安无事。传说,脸上黑灰最多的人则代表着这个人最受人们欢迎,这种抹黑娱乐已逐渐成为人们相聚、娱乐、互相祝福的一种表现。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象征着新春佳节的结束,人们赏灯聚会抓住年味儿的尾巴;正月十六的抹灰节象征着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开启,人们相约祝福开启新一年的平安吉祥。

  注: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