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民俗民风
晒晒猴年新年俗

作者:冰凌一笑 · 2016-02-22 来源:凯风湖南

 

  新年新气象,猴年大变样。笔者发现,猴年春节,除了红红火火,浓浓暖暖的传统年俗,城乡均出现了新习俗新风尚。笔者认为,这些新的气象已悄然变成新年俗——

  NO1:志愿服务成时尚

  以前过年,大人小孩最讲究的一桩事是要穿新衣裳。出去拜年穿上新衣,无疑是欢喜而骄傲的事。然而,猴年春节,笔者发现,无论是大街上,还是微信朋友圈,都流行穿红马甲戴小红帽。这一身行头有个充满爱和正能量的名字——志愿者。

  春节前夕,这些明艳的红马甲穿梭在风雨中,肩挑手扛,为贫困家庭、寒门学子送上一份年货,捎去一份关爱,让弱势群体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些志愿者在小年夜,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失独家庭搞卫生,陪他们过小年。更为贴心的志愿服务,是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洗澡洗头换新衣,让他们干干净净,舒服舒服过一个清爽的新年。

  笔者欣喜地发现,如今,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成了一种时尚。而微信朋友圈的快速传播功能,更是让公益活动一呼百应。祥和的春节气氛和节日长假,让更多人穿上红马甲,戴上小红帽,成为爱心使者。

  N02  民间春晚获点赞

  春节前夕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河北一大家子六十多人连续三年办家庭春晚、评先好媳妇的故事。与我一同观看节目的父母真是好生羡慕。没想到除夕之夜,微信群中就有人提议,不如我们自己来办一个春晚吧。热心的阿力听了,竟立即行动,在朋友圈广发英雄贴征集节目。意想不到的是应者如云,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敲定十二个节目,并定于正月初六晚上正式举行。

  虽说是率性而为,但阵容毫不含糊——男女主持人、吹啦弹唱、太极运动,游戏互动,各个环节设计得丰富多彩。正月初六晚上,夜幕降临,一百多位街坊、亲朋好友携老扶幼,自备凳子、茶点、水果,早早前来观看。“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一片叫好和热烈的掌声。因这台别具风格的民间春晚,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妙难忘的夜晚。

  其实民间春晚还真不少呢,有的由社区牵头组织,有的以家庭为单位,还有经营单位邀请服务对象同乐的。表演或许并不精彩,但大家共同参与,彼此交流沟通,不仅丰富了节日生活,更增进了感情。

  N03 电子鞭炮正走俏

  笔者所在的小城传统年味很浓,往年的除夕之夜,爆竹声声,彻夜不断。热闹的代价是人们正月初一往往顶着熊猫眼,见了面都忍不住嘟哝,鞭炮吵了一夜,根本没办法睡觉。

  去年,小城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渐渐习惯红白喜事不再燃放烟花爆竹。然而也有人认为,春节不放鞭炮没有年味,不热闹。于是许多人过年前都在观望,想悄悄准备点爆竹。没想到,年货市场上突然多了电子鞭炮。于是,买一挂电子鞭炮回家过年变得顺理成章。尤其是老年朋友,比年轻人更热衷于采购电子鞭炮。

  今年春节,笔者走亲访友,发现有六七成人家用电子鞭炮迎送客人。电子鞭炮不会污染空气,操作也更方便,还可反复使用。一经流行,就得到了大众的喜爱,人们纷纷夸赞,说它环保、安全、经济实用。

  N04  返乡农民回馈忙

  正月初二,笔者回老家拜年,发现村里男女老少全都聚在马路上,大家扯着长绳子,“嗨嗨呵呵”喊着号子,正使劲将“躺”在路边的一棵大树拉起来。那是一棵桂花树,根部用草绳包裹着——原来他们是要把树拉起来,移到挖好的坑里去。再仔细一看,进村的马路两旁,已经栽好了十几棵这样的桂花树。

  后来才知道栽树这事儿,是村里一帮在外打工的后生想出来的主意。过去,每年春节返乡,外出务工人员有的换新家电,有的晒苹果手机,还有的开着新车回来显摆。猴年春节,大伙一合计,想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美化家园成了共同的心愿。大家一起凑钱购树苗,一起动手栽树。往日静寂的村庄顿时热闹起来,人们栽的仿佛不仅仅是树,更多的是乡情、新风和信心。

  不仅仅是笔者老家的村子,隔壁村里一对打工兄弟,在外面发家致富,抢在春节前为通村公路装上了二十多盏太阳能路灯,让乡村的夜色更加明亮迷人。笔者了解到,富裕起来的返乡农民,渐渐改变过去“种自家田,管自家事,过自家小日子”的狭隘思想,将关注点从小家庭的幸福更多地转移到建设、美化家乡上来。他们有的为家乡修路,有的捐资助学,有的为乡邻传授致富技术。由于平时很少有时间回家,春节返乡,成了他们为回馈家乡的最佳时机。

  社会进步,年俗创新。不变的,是团团圆圆的心愿;传播的,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绵延的,是生生不息的爱和信念!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