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民俗民风
河北省5大民间艺术 作为河北人的你知道几个

2020-08-14 来源:影像康保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二字,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中国的民间艺术涉及领域宽广,其中还不乏很多“绝活”。下面给大家介绍比较熟知河北的5大民间艺术。

1、河北梆子

不知道这5个民俗,就别说你了解河北,更别说你是河北人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时期,曾流行于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南至广州,东至今俄罗斯的海参崴,西至新疆的广大区域,后影响范围缩小,目前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

2、吴桥杂技

不知道这5个民俗,就别说你了解河北,更别说你是河北人

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跤,变几套戏法魔术。

3、青县哈哈腔

不知道这5个民俗,就别说你了解河北,更别说你是河北人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寺》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

4、正定高照(中幡)

不知道这5个民俗,就别说你了解河北,更别说你是河北人

正定的民间花会艺术——高照(民间杂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城铺(附城驿)村。高照,又叫中幡。起源于民国以前,已有百余年历史。据说,皇帝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其中,幡旗必不可少。打举幡旗的人在闲暇之时,就要弄幡旗,最终练得一身绝活。后来出宫,到正定,把此技艺传给喜爱的村民,相传沿习。

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其长短、粗壮不一,最重的有近72公斤。表演前把竹竿用龙凤小旗缠绕,上竖两把花伞,竿顶还要插十支雉鸡翎等作为装饰。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种动作,基本相当于杂技中的”顶竿》。高照的表演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农闲之时,表现农民在太平年间庆祝丰收等等的喜悦之情,一般由几个汉子轮流表演类似杂技的各种动作,动作灵活而多变,紧张又抓人。主要动作套路有:托塔、盘肘、二踢脚、双武花、单武花、旱地拔葱、孙猴背剑、二郎担山、老虎大撅尾、跨篮等等。表演时,有鼓、乐、锣伴奏,还有彩旗、竹幡助威。

5、乐亭皮影戏

不知道这5个民俗,就别说你了解河北,更别说你是河北人

乐亭皮影,俗称乐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成形于金代,盛行于清中晚期,发展于建国后。影人和场景均用驴皮雕刻,又称驴皮影。

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县,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得到朝廷的确认,清中晚期至民国初,乐亭影戏风靡盛行,班社蜂起争奇斗艳,代表性的班社有:杨寡妇班、庆丰堂班、崔家大小班等五十余个。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