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他自学古瓷修复 30余件作品故宫展出

作者:张培坚 · 2017-09-28 来源:腾讯网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畔的一栋小楼里,古瓷修复师郑卫国端详着自己修复好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在它被搬运到新落成的秘色瓷展示馆进行布展之前进行最后的检查。今年46岁的郑卫国是浙江龙泉人,1990年进入国企工作,后来辞职下海,先后涉足服装、建材等行业,后来他又逐渐迷上了青瓷收藏。然而收来的青瓷却大多都是残缺的,这让他颇感心痛,于是他有了学习古瓷修复的想法。

    更多精彩: 

  儿童癌症患者的影像写真  

  美国记者镜头下1985年乡村婚礼  

  西安80后美女陪人逛街每小时1000 

 

  2006年,郑卫国动身前往北方拜师学艺。“师傅就教了一周,这能学到啥?人回来是懵的哦!”回忆往事,郑卫国苦笑着说。回到故乡,郑卫国就开始自己琢磨操作,遇到难题就四处请教、翻阅资料。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郑卫国毫不气馁。一年后,他终于摸索出了修复古瓷的门道,并凭借着一套独门绝技逐渐在圈里有了名气和口碑。

 

  像这样的碎片,经过郑卫国的巧手就能恢复历史原貌。秘色瓷被认为是中国越窑青瓷发展到巅峰期的极品瓷器,由于传世量极少加上缺乏文献记载,千百年来,一度只能靠后人想象。作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秘色瓷器物,揭开了秘色瓷尘封千年的面纱。然而这些出土瓷器多是残件,能够将它们修复、恢复千年前的光彩,成为专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当专家们正在为难的时候,从事古瓷修复十余年的郑卫国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今年春节过后,收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邀请的郑卫国收拾好行当,只身来到慈溪上林湖畔,开始了出土青瓷的修复工作。有时在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材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进行修复工作时郑卫国常要戴上防毒面具。

 

  古瓷修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精准到位,这是对技艺的考验,也是对耐性的考验。修复原料需要用到陶土、瓷粉、各种胶水等几十种,其中不少是郑卫国经过多次实验得到的秘密配方。通过清洗、拼合、补缺、打磨、上色、上釉、做旧等工序,如同时光倒流一般,残缺不全的秘色瓷能在郑卫国的手中渐渐恢复原貌,再续传奇。

 

  不同于一般的瓷器,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的釉面厚度只有0.2毫米,却呈现出晶莹剔透的通透感和厚重感。想要重现“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之美,修复难度非常大。当遇到修复瓶颈时,郑卫国会向考古专家请教、翻阅资料、深入考古发掘现场,了解秘色瓷的烧制工艺,迅速整理出修复思路。

 

  郑卫国在调配釉色,修复过程中要仔细分辨釉层表面颜色的细微变化,调配合适的色彩。

 

  调配好合适的色彩后就可以给瓷器上釉了,郑卫国在小心翼翼的上釉。色彩的修复十分重要,这一过程一定要细致认真。

 

  修复古瓷时郑卫国会寻找内心的平静,沉浸在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中。

 

  修复过程中有时会使用到具有一定毒性的修复材料,眼睛、手等部位都会受到一定的刺激,每次修复工作结束后郑卫国都会仔细擦拭受到刺激的手和眼睛。同样也要用清洗溶剂擦拭眼镜,不然镜面就会遭到损害。

 

  中午休息时,郑卫国有时会到散落青瓷碎片的上林湖畔越窑遗址边走走,寻找青瓷修复工作的灵感。

 

  午休前,郑卫国在宿舍通过手机和家乡的亲人联系聊天。

 

  长期的伏案修复工作让郑卫国患上腰椎痛、颈椎痛等职业病,严重时睡觉都翻不了身,郑卫国仍乐此不疲。但为了缓解疼痛,郑卫国不得时时带着护腰带。

 

  郑卫国修复古瓷时,一位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际越窑研究中心学习青瓷文化的温州年轻人趁机前来观摩。

 

  时值夏末秋初时节,混杂着修复药水气味的狭小房间里略显闷热,但郑卫国毫不为意,他在和历史对话,和古瓷神交,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古瓷修复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郑卫国曾经收过10余个徒弟,可如今仍坚持从事古瓷修复的就剩下2人。“修复古瓷时要像练功一样入定,现在不少年轻人太浮躁、坐不住。”说起后继乏人,郑卫国颇有些无奈。

 

  经过近半年的起早摸黑的修复工作,郑卫国的秘色瓷修复工作已进入尾声,70余件秘色瓷得以修复。如今,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附近新落成的秘色瓷展示馆正在紧锣密鼓的布置当中,不久,这些精美的秘色瓷就将展现在世人面前。郑卫国有些不舍的看着工人将修复好的秘色瓷装箱搬运到新落成的秘色瓷展示馆。

 

  郑卫国首批修复的30余件秘色瓷,已在故宫博物院斋宫举办的“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中和观众见面。郑卫国说修复秘色瓷时他会将思维融入到瓷器中,寻觅着它原来的感觉走。“这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去了解对方,懂得对方。”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