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八旬老人5平方小屋做出传世珍品 被称“江南扇王”

作者:吴玮 · 2017-09-21 来源:腾讯网

 

  苏州自古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文化传统中,把玩折扇成为文人名士的一大雅好。制作折扇在工艺上最难的就是扇骨,今年84岁的徐义林制作的扇骨,深受书画家和收藏家青睐。2006年“制扇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名录”,他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

    更多精彩: 

  儿童癌症患者的影像写真  

  美国记者镜头下1985年乡村婚礼  

  西安80后美女陪人逛街每小时1000 

 

  祖籍扬州的徐义林15岁来到苏州,拜师胡汉东,学习制扇技艺。1954年徐义林在新成立的苏州扇厂成了一名制扇技师,到如今徐义林已经做了近70年的扇子,他为苏扇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徐义林不但制扇技艺高超,而且还能修复旧扇骨。数十年来,他研制、修复各类扇骨已数十万计,无论品种、数量还是质量、品味在江南都无人能与之比拟,被行家称为“江南扇王”。

 

  虽然已是84岁高龄,徐义林每天还要到他的工作室去,还要制扇。他说年轻时候制扇,是为了生计,要养活一家人。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压力了,现在制扇主要看心情,要是心情好,一个月能制上好几把。

 

  这个不足5平方的小屋里放满了各式工具和原料,徐义林一人在内,旁人就无处下足了,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徐义林坚守了数十年。

 

  现在84岁高龄的徐义林每天仍要来这里看一看,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台上这些制扇骨的工具也已经陪伴了徐义林半个世纪之久,和他一起见证着岁月的痕迹。

 

  在苏州扇厂工作期间,徐义林曾亲自设计制作了十把两米的巨型扇子,创下了全国之最。他说在制扇骨中,最为考验功力的工序就是刀边。

 

  如今,退休多年的徐义林从未放下手中制扇骨的刀挫,而是开始更加专注的研究各类材质扇骨的制作。

 

  一把好扇可以传家,制扇骨看似简单轻巧,但其实蕴藏着深厚的工艺,往往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设计或一个不抢眼的部分,都能反映出匠人深厚的制扇功力。

 

  打钉眼,这个步骤最为关键。折扇的艺术价值,从来没有降低过。在文人雅士手中,一把好的折扇,是能够体现自己的品位和身价的。现在苏州扇厂虽然倒闭了,但是还有很多私人作坊,都在做扇子,这也证明苏扇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一把好的折扇,是可以传给子孙,用来传家的。

 

  儿子徐家东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他十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扇,如今制扇技艺已完全达到父亲的高度,任何一把扇形他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出来。

 

  制作扇骨用的最多的材料是竹子,一般竹料都是存放几年后才开始进行制作。制作一把竹扇,要将上好竹材经过煮、晒、劈、成型、烘烤、打磨后,或雕刻,或髹漆,再经烫钉、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才告完成。一把小小的折扇,普通工序多达70多道,而一些类似水磨、闷钉的关键工序,没有数十年的功夫,是别想熟能生巧的。

 

  徐义林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扇骨,在扇骨上打蜡上光,制好的扇骨细腻光洁。

 

  徐义林的性格也如同手中的扇骨,根根挺直,在以前的困难动荡时期,他也从未放弃过对制扇技艺的钻研。他说制扇让他特别快乐,制出一些好的扇子,平时自己看看,欣赏欣赏,也是很开心的。

 

  徐义林捧出了几十把精心打造的作品,香妃之美、紫檀之厚、水磨之润,无不让人惊叹,哪怕是不懂行的圈外人,都会被这一把把精美绝伦的扇子所折服。

 

  “方寸之间尽显乾坤”,看似简单轻巧的折扇,其实蕴藏着匠人深厚的技艺,往往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也许正是匠人经年累月汇集而成的功力展现。徐义林一生独创多种扇头,共计150多种,他汇编成四册“徐氏扇谱”。扇谱上工整的绘制着各式各样的扇形,尺寸比例清晰的注解在一旁,这些是他一生的心血。

 

  徐义林常说学无止境,苏扇这门技艺的内容实在太博大了,就算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也不见得能够完全掌握。从选竹、造形、打磨、这双手将在成年累月永不停歇的劳作中,把数百年的制扇技艺传承下去。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