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中俄边境小渔村 渔民每天劳作16小时

2017-09-18 来源:腾讯网

 

  黑龙江省抚远市是中国最东端的城市,它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每天辉耀祖国的第一缕阳光从这里诞生,载有蟾兔的澄莹明月也从此地升起,它被荣为中国的“东极”。这里有个赫哲族小渔村,渔村位于乌苏里江大堤下方,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下午,两个渔民打渔归来,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摄影/刘杰)

    更多精彩: 

  济南老城区即将消失的掏粪工 

  土耳其万马奔腾图似美国西部电影  

  他十七载磨一镜 研发镜头用在知名手机上 

 

  这里渔港不大,沿江边排列了十多艘小渔船。渔民或独自、或三三两两清点着捕鱼的收获。这里曾经家家撑网,户户捕鱼,但由于长期过度打捞,渔民缺乏环保意识,江里的鱼逐年减少,赚不到钱,打渔的人也越来越少。

 

  张老汉在这里打了一辈子渔,每天晚上9、10点出门,第二天下午才能回来,一天要在外劳作16个小时左右。

 

  “现在不好打,鱼越来越少了。今天收获不错,你们赶上了,平常可没有这样的好收成,看这条20多斤,再加上小一些的一共可以卖到500块。”张老汉难得钓到一条20多斤的大鱼。“抛去燃料钱,我可以净挣300呢!如果都是这样的好收成,我又可以给住在城里的孩子寄点钱了。”他点了一只烟,坐在船头继续说道。

 

  渔民从加油站把柴油买了回来,为晚上的出渔做准备。他说,现在的油价越来越高,鱼却越来越便宜。

 

  老张准备向发动机添柴油,为晚上的出航做准备。“原来乌苏里江可谓是个聚宝盆,随随便便的一网下去都可以捕到几十斤或上百斤的鱼。捕上的什么鱼都有,有大马哈鱼、鲟鳇鱼,那时真是吃得全县人满嘴流油啊。”张老汉深吸一口手里的烟,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眼前的乌苏里江。

 

  “原来我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渔业资源保护,什么是休渔期,这一烂捕就是三四十年,鱼的种类是越来越少,捕的鱼也是寥寥可数。挣不到钱了很多人都改行了,现在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在捕鱼,毕竟岁数大了,别的什么都不会。常年在江上长时间捕鱼,很多人都患上严重的风湿,身体都不好谁会请我们?”老张无奈地摇了摇头笑了笑。

 

  好在,随着这几年政府对渔业保护的提倡和管控,鱼比原来多了些,渔民的保护意识也在逐年增强。去年,张老汉在江里捕捞上来1条1.5公斤的鲟鱼,他又放回了江里。他说:“这要在以前,这条鱼肯定自己吃了。现在,渔业资源越来越珍贵,这样小的鱼吃了白瞎了。” 图为渔民驾着拖拉机回家。从他们后面的编织袋可以看出收获很少。

 

  渔村的房屋都是砖木混合结构,错落有致。房屋外的院墙都是用实木木板排列而成。

 

  村民冬季的采暖和做饭还都是使用木柴,在木材堆上村民将网进行晾晒,显得朴素又不失独特的韵味。

 

  村民把自行车停放在家门口,村里的治安很好,自行车大多情况下都不用锁。

 

  村中的小商店,牌匾上方写着“为人民服务”。村民说,这是原来的供销社,大约始建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因为这里产鱼,因此烧烤店的特色也是烤鱼。

 

  300块,对于一个成长在城市的人来说也许就是一顿朋友聚餐的钱,对于渔民而言是要经历16个小时的劳作、面对湿冷的空气、面对江面变幻莫测的危险才能得到。他们想法很简单,只是为了远在城市中的孩子生活的好一点。他们虽然收入微薄,但他们生活却充实、快乐。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