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中国古代皇家精美文物

作者:公元1506~1521年 · 2017-07-21 来源:全球博物馆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九宫长随牙牌,宽5.2厘米、高14厘米。

  这件牙牌是明朝的内官“长随”出入宫禁的通行证。牌上一面刻“九宫长随悬带此牌,不许借失、伪造。升迁者改写兑换,事故者缴监。无牌不许擅入宫禁,违者治罪”,另一面刻“严肃”二字。此牌用象牙刻制,牙牌的上方穿有一孔,可穿线悬挂,使用时系于腰间,以备查验。明代皇城宫城门禁森严,有严格的检查制度。明代宫禁出入牌有的用牙制,有的用铜制,牌上刻有使用说明,有的还铸有佩带者姓名。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错金嵌松石玛瑙青铜带钩。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滇王之印”金印。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朝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朝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3世纪 银壶。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青铜印,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在秦以前,这里为古羌人的活动场所,西汉宣帝以后,成为羌人、小月氏、汉人的杂居区。东汉前期,祁连山以南卢水一带居住着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一部分越过祁连山,与湟中地区的羌人、月氏胡杂处。此印所称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此印为东汉中央政府赠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宜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等封号,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汉代匈奴的主体并没有到达青海,但有一支起源于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在东汉时已越过祁连山和青海东部湟中一带的月氏胡与羌人杂处。此印所称的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滇王之印”金印,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周 鎏金银胡瓶。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正德 阿拉伯文带座铜炉,通高22.3厘米、口径24.1厘米。

  这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铸造的铜炉。炉腹部饰阿拉伯文两组,一组意为“安拉,唯一真主”,另组意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炉的底座呈荷叶形,炉外底有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识。由于明王朝对伊斯兰教采取保护政策,许多伊斯兰信徒参与政治活动,政府对伊斯兰教赠予不少,这座铜炉就是明政府赠给清真寺的用品。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 嵌珍珠宝石项链,长43厘米,重91.25克。

  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这条精美无比的金项链了。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这位九岁的女孩名叫李静训,既是北周、隋代显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与皇后杨丽华的外孙女,也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曾外孙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叶、帝胄王孙。不仅丧葬规格极高,还随葬了不少具有异域色彩的物品。熊存瑞先生从金项链的多面金链珠及其焊接工艺、蓝珠饰上的凹雕工艺、青金石和饰环状珍珠边宝珠垂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原产于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区。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 手镯饰品,长径7厘米、短径5.5厘米。

  这对精巧的椭圆形手镯,每个分成4节,各节两端较阔,上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表面有白锈。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其开口处有一钮饰,一端为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个,另一端为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之另一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轴端套以小珠,尚残留一粒。

 

  【文化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错金嵌松石银钮青青铜带钩 战国 一长20厘米、一长17厘米,1980年刘林民先生捐 捐赠。

  带钩是我国先秦及两汉时期人们在腰带上使用的一种挂钩,有如后世之带扣。多以金属或玉石为原料制成。其制一端曲首,背有圆钮。错金银是金质镶嵌工艺的一种,方法为先在器表勾画出图案,然后刻成浅槽,将细薄的金银片或丝,按图案嵌入,图案便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和色彩效果。这两件带钩,器身细长,一件通体鎏金,钩面花纹由镶嵌绿松石及红色玛瑙组成。另一件带钩钩端为银钩,通体花纹为错金、镶嵌绿松石组成。两件铜带钩均镶嵌精细,图案规整,色泽明丽,反映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鎏金、错金、镶嵌工艺制作技术的发展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