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非遗传承助脱贫

作者:陈俊松 · 2017-06-16 来源:新华社

(砥砺奋进的五年) (1)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3日,柳州市级非遗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右)在自己创办的融水苗锦文化中心内向顾客介绍苗族刺绣产品。

  苗族姑娘李伊园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积极创办民族文化企业,培训当地村寨的留守妇女开展苗族刺绣产品制作,目前已带动40多名绣娘实现增收。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产业脱贫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项非遗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先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族银饰制作传承基地”“苗族竹编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同时积极申报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遗”为主的民族文化建设有力助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37项,融水苗族自治县推荐获批的项目名录占15项。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2)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都村,苗族绣娘贾会连在自家屋内的织布机上制作苗族织锦。

  贾会连是柳州市级非遗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带动发展的绣娘之一,农闲时节在家里制作苗族织锦,李伊园负责提供原料和成品销售,平均每月可为贾会连增加收入1500余元。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3)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都村,两名苗族绣娘在自家屋内的织布机上制作苗族织锦。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4)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都村,苗族绣娘唐雪飞在自家屋内的织布机上制作苗族织锦。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5)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3日,柳州市级非遗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在自己创办的苗锦文化中心内演示苗族织锦技艺。

  苗族姑娘李伊园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积极创办民族文化企业,培训当地村寨的留守妇女开展苗族刺绣产品制作,目前已带动40多名绣娘实现增收。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6)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梁炳光在位于融水县城的梁炳光苗族芦笙制作传承展示馆制作芦笙。

  据介绍,78岁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当地知名的芦笙制作师傅,从事芦笙制作达60多年。他除了自己制作和修理芦笙外,多年来还先后传艺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个乡镇。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7)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梁炳光在位于融水县城的梁炳光苗族芦笙制作传承展示馆制作芦笙。

  据介绍,78岁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当地知名的芦笙制作师傅,从事芦笙制作达60多年。他除了自己制作和修理芦笙外,多年来还先后传艺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个乡镇。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8)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梁炳光在位于融水县城的自家作坊里试吹芦笙。

  据介绍,78岁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当地知名的芦笙制作师傅,从事芦笙制作达60多年。他除了自己制作和修理芦笙外,多年来还先后传艺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个乡镇。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9)非遗传承助脱贫 

  6月14日,在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鱼卜村的广西融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苗族银饰传承基地,柳州市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贵兵(右)在向顾客介绍自己打造的苗族银饰产品。

  苗族青年马贵兵自幼学习传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不仅自己的银饰生意越做越好,还带动家里的亲友和村里的乡邻共同增收致富。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