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燃烧吧,永生的火---呼和浩特喇嘛洞大威德火供法会

作者:杨东升 吴华 · 2017-05-27 来源:凯风网

  火是蒙古族祟拜的对象,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所以对“渥德嘎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祟敬。

  按照蒙古族的习俗,继承财产的幼子,在名字之后通常要加上“翰惕赤斤”字样,就是继承父亲最珍贵的遗产一火(包括火盆、火灶等),就是守灶人。这样,火,就与蒙古族祟拜的天地、祖先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祭祀的主要内容之一。

  祭火的习俗蒙古族自古就有,这与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一脉相承,人们把它视作自己民族的起源。《蒙古风俗志》载:一次部落战争中,蒙古部落战败,只剩下男女四人逃进额尔古纳山。此山山峦叠嶂,高耸入云,只有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到了山里,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地,可谓天赐宝地。这两对青年男女就结为夫妇,居住了下来。后来繁育的人口多了,要返回故乡,可偌多的牛、马、羊和勒勒车越不过陡峭险峻的高山。

 

 

  于是,他们便把砍下的大片树木堆积起来,点起了大火,烧化了矿石,烧通了道路,走出了额尔古纳山。从此,额尔古纳就成了蒙古族的发祥地,《化铁出山》的传说就成了长者在火供时教育子孙继承祖先奋斗精神的民族教材。

  火供,一般在农历每月初举行,主要在寺庙,五月火供还要举办大法会。有的地方除火供外,还要在火盆里烧树条,然后向火中浇洒酒、奶油,并献上“白食”。

 

  千佛殿供养居士在祈福

  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初四、初五喇嘛洞都要举行大威德火供法会,也是土默川规模最大的祭火节,信众争相前来祭拜,盛况空前。最后一天在龙王殿祭祀龙王,在银洞举行供养历代活佛、诵经、祈福礼佛的活动,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喇嘛洞,是俗称,正式名称广化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35公里处的大青山中段山中。这里群山环抱,松柏成林,风景秀丽,是修行的理想场所。是明万历年间博格多察布喇嘛云游至此处山洞,苦行闭关坐禅之地,世称洞天福地,人间仙境。

  此庙建于明万历年间,经第一代呼图克图拉西扎木苏的弟子道宝佃齐赤列扎木苏选挥修庙以后才有了广化寺的基础。清顺治时扩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赐名“广化寺”。寺由前后两组寺院组成,后寺建在山腰,凿为石洞,故取名“喇嘛洞”,又因为白色,也叫“银洞”。洞下石级共124级,石级两侧的山石上雕刻着精细的佛像百余尊。

 

 

 

  殿内师傅们在制作火供坛城

  蒙古民族普遍信奉喇嘛教,喇嘛教在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的观念内容渗透到整个蒙古民族的思维、审美、道德、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心里里结构。

 

 

  扎木苏佛爷主持做法

  喇嘛教,准确讲,应称藏传佛教。西藏佛教在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众多教派,如宁玛派、噶当派、格鲁派等。13世纪后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西藏佛教开始传入内蒙古,因从西藏传入,故称藏传佛教。当时只是在宫廷贵族间传奉,没有群众基础。16世纪后期,在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藏传佛教才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以及蒙古地区广泛传开。喇嘛洞就是此时杰出的代表之一。

 

  永存的敖包上,燃起飞腾的火。燃烧吧,永生的火,有火就是有生活。蒙古族《拜火歌》这样唱道。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图拉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