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那些我们儿时的小“玩意儿”

2017-04-26 来源:北晚新视觉

 

  【社会历史】面人儿。每当听到胡同里有人喊:“捏面人儿的来了!”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看。仿佛这些松软细腻的面团,揉着揉着,就将孩子们的魂儿勾走了。他们像是做了场甜蜜的梦,不忍醒来。

 

  【社会历史】尽管面人的制作简单,原料也不外就是些精细面粉、糯米粉,再加上各种荧光颜料,可它的艺术观感和审美价值,并不低于任何一样民间工艺。它虽然小巧,却是凝聚着手艺人对生活、对美的热爱。现在故宫内仍然收藏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时玩赏的面塑。

 

  【社会历史】泥塑。女娲捏土为人、孙膑捏泥人泥马研究行军布阵的故事,使这两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捏泥祖师。之后的若干代人,不断继承着这一手艺,将之日臻完善。

 

  【社会历史】在所有的泥塑品里,“兔爷儿”是最走俏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旧时医疗条件差,北京的春秋季又多发瘟病,人们手足无措,只得寻一物来寄托祈盼,以求精神的解脱。于是,玉兔便顺理成章的作了“吉祥物”。北京人认为捣药的玉兔儿能保佑人间太平,故而供奉玉兔儿,按北京人的习惯将它尊称为“爷”。

 

  【社会历史】鬃人。“鬃人”之所以为“鬃人”,还要往它的底部看。它底部粘有一圈猪鬃,有时候人物的胡子和头发也是用猪鬃制作而成。猪鬃是猪的颈部和脊背上长的5厘米以上的毛,刚韧有弹性,不易变形且耐潮湿。

 

  【社会历史】糖人儿。据说宋代已有糖人儿,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吹糖麻婆子、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社会历史】糖人儿有吹出来的,也有画出来的。与吹糖人儿相比,画糖人儿要简单些。画糖人儿时,手腕的灵活度极为重要,随着手腕自如的翻飞,一个个图样已然鲜活地呈现在大理石板上。

 

  【社会历史】毛猴儿。毛猴儿是老北京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看惯了真猴,再来看毛猴儿,乍一下会有些恍惚,这么个三四厘米高的小玩意儿,简直可以以假乱真。

 

  【社会历史】毛猴儿作为一件民间工艺品出现在北京,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那时,北京有一位人称“猴汪”的汪姓艺人,专门制作毛猴,用毛猴来模拟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当他把制作好的毛猴拿到庙会上出售时,竟意外地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后,便火爆起来,逐渐成为了珍品。

 

  【社会历史】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村居》是清代高鼎所作。诗里所提及的纸鸢,即是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墨子制造的。

 

  【社会历史】古时侯,风筝多为战争服务。到了宋代,它已作为一种民间的娱乐工具,出现在画家苏汉臣的绘画作品中。渐渐地,风筝成为了男女老少娱乐之时的必需品。当时北京最有代表性的风筝是“黑锅底”和“瘦腿子”。

 

  【社会历史】走马灯又名马骑灯,灯内点着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

 

  【社会历史】因灯的各个面上绘制有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在它转动之时,就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

 

  【社会历史】草编动物。看一个人将一把草编啊编,转眼间草已不是草,腐朽已化为神奇。

 

  【社会历史】用马莲草编织而成的每个物件,看上去都栩栩如生,讨人喜欢。无论何种繁琐的制作过程,那份纯天然的美感都丝毫不差。

 

  【社会历史】皮影。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社会历史】空竹,俗称响葫芦。因为用竹木制成,中空,而得名。江南又称之为扯铃。我们平日较为常见的是双轮空竹,但更难掌控的是单轮空竹。得了空儿您不妨一试究竟。

 

  【社会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才子曹植就写有《空竹赋》。足见古人之雅兴。而我们今人虽不善吟诗作赋,却在“抖”上不输于前辈。比如2007年春晚上表演的《俏花旦抖空竹》,可以说是惊艳了全场。姑娘们抖出了空竹的最高境界。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