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健康养生也要“秋后算账”

2016-10-07

1秋天是健康的“多事之秋”

经历了苦夏的煎熬后,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款款而来。这意味着,暑气炎热的酷暑在悄悄地散去,气温在一天天的渐渐转凉,不用空调我们也可以舒坦地活着了。不过,先别着急享受秋高气爽的幸福时光,因为酷夏带来的一些隐性疾病正在向我们一步步靠近!

  

 

吓死宝宝了!身体健康为什么也会面临“多事之秋”?简单点来说,这是由于夏季身体透支带来的后果。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夏季高温所带来的烦躁、食欲减退、睡眠不佳、活动减少以及贪凉受寒等,再加上身体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均可使人体受损而背上“夏债”,到了秋季就爆发出来了,即表现为夏日“欠债”秋后“算账”。

  

 

此外,秋天之所以会疾病高发,主要也跟秋天的独特天气有很大的关系。秋季的骤凉与冬季的骤冷不同,凉中夹爽,温差亦大,早晚凉,中午热,调节相对困难。最重要的是,人们在心里并未做好御凉、御寒的准备,人体一时难以适应,这就为病毒入侵人体敞开了大门。   【详细】

秋季5类疾病高发

医院门诊表明,秋天既是感冒、胃痛、关节痛、漏肩风等病的多发期,亦是有呼吸道病史的人旧病复发与加重的时节,同时又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的高发季节。主要体现在以下5类疾病。

  

  医院秋季就诊人数明显增多

1、呼吸道类疾病: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空气干燥,导致口干舌燥,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是咽炎、喉炎等众多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2、感冒发烧:对于秋季的气温变化,正所谓“秋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立秋过后,中午天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比如,晚上入睡的时候,虽然没开空调,但习习的秋风吹得人很舒服,盖上被子又热,于是就美美的进入了梦乡。可气温还在不断的降,直到后半夜被冻醒后,才发现鼻塞的症状已经出来了,第二天起床后,不幸感冒“中招”了。

3、颈椎病:对于都市一族,颈椎病有着大量的患病群体。在炎炎夏日里过分用空调、电扇,或夜晚过分贪凉,而使关节、颈椎受损导致秋后发病。还有不少颈椎病患者,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反倒没有了保暖意识,也是导致秋季颈椎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4、肠胃类疾病: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此外,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人体在受冷后,胃酸分泌增多,肠胃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肠胃疾病,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5、心脑血管疾病:据各大医院的就诊报告显示,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它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此外,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痊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2小心“贴秋膘”带来的隐性疾病

立秋过后,气温渐渐凉下来,不少人胃口大开,因此,不少“吃货”开始打着“贴秋膘”的旗号大吃大喝。尤其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贴膘”,顾名思义就是要多吃肉嘛,所以,各种炖羊肉、红烧肘子、炸丸子、红烧鱼、蒸螃蟹、包饺子、小笼包……成为大家享受美食的幸福时刻。问题是,现代都市人肥胖比例那么高,到了秋天,人人都需要给自己再贴上几斤肥肉吗?

  

 

说起“贴秋膘”,咱们先了解这个习俗的由来。当然,“贴秋膘”的习俗与中国传统养生有关,古时候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一些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增加身体的脂肪含量以便抵御冬天的寒冷。按老话儿,如果秋日不做营养储备,冬春抵抗力差,就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从“贴秋膘”的来历不难发现,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食物不足,难得吃肉,尤其是夏季天热,又没有降暑设备,人们食欲不振,身体消瘦,因此才有“贴秋膘”之说。可是,在食物丰盛、营养容易过剩的今天,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现代都市人肥胖比例高,“贴秋膘”不仅没有必要,相反还要均衡好秋季的饮食。这是因为,在酷暑难耐的夏季,人们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还会生出诸多弊端。

  

 

估计对于这个说法,吃货们要不答应了。不过,“贴秋膘”的确要因人而异。 对于极少一部分有营养不良症状或者体质虚弱的人,适当的“贴秋膘”确实有助于恢复体力。如果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短时间集中吃高油高脂、肥甘厚味的食物更危险,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贴秋膘”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一般人可从日常饮食中得到足够的营养,不用刻意进补。【详细】  

 

  秋季应根据气候特点多吃果蔬

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而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中医认为,立秋后是生津养阴的好时节,高脂肪并不利于养生;倒是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蔬菜,营养丰富又不容易让人发胖,秋季可以多吃一点。

3未“寒”绸缪为身段做好换季准备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秋季的气候特点,此时人体的免疫力也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很多疾病开始“秋后算账”。所以在秋季,我们要想办法恢复体力,预防各类疾病的侵袭!

改变夏季饮食生活习惯

立秋之后,自然万物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变为阴盛的转折点,人体阴阳代谢自然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这时的人们就需要逐渐地开始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提前为身体做好换季养生的准备。

  

 

首先,注意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夏季气温高,人们养成了晚睡的习惯,而进入秋季后,就要改变这种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便体力的恢复。其实就是要开始改变夏季的饮食习惯。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的燥气,容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以多喝一些粥。秋季虽说气温仍高,但切记要掌握好合理分寸,不宜贪凉食、冷饮,以免伤及脾胃。

补充水分,过好“秋燥关”

秋季空气干燥,病菌易从口鼻入侵,加上人体在夏季过多发泄,体质相对虚弱,适应能力降低,体内水分不足,易发秋燥,具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等症状。

  

 

尤其是一些爱美的MM们,发现皮肤开始出现细纹、脱皮等现象。这是因为秋天空气、环境开始变干燥,我们的肌肤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水分很容易流失。那么,预防秋燥,除了喝足水,关键是合理安排饮食,滋阴润燥;而皮肤要想锁住水分,在靠护肤品护理的同时,更要由内而外做好补水工作。可以多补充一些维生素C、维生素E等,这样更有助于促进肌肤内胶原蛋白的合成,保护皮肤免受外界干燥环境影响,从而保持皮肤的滋润。

为身体科学保暖

秋季虽说气温凉爽,但早中晚温差较大。我国传统养生认为,为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提倡“春捂秋冻”,尤其是秋季,在室内可以少穿些衣服,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就尽量不加外套。

  

 

当然,凡事都要讲究因人而异,“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例如年老体弱及心脑血管慢性病、颈椎病患者,一味“秋冻”反而会致病。尤其是在夜里,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要盖好被褥,不要受凉,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详细】

加强体育锻炼

夏季炎热的天气会让人们异常烦躁、食欲减退、睡眠质量差、室内外活动少,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这些潜在危机在秋季就会表现出来。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普通的疾病肯定会直接被你免疫掉了。

  

 

此外,立秋之后,天气由火热转变为凉爽,人们就可以愉快地在户外开展各种运动了。可以多晒晒太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活动,帮助身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注重心理健康

我们一直以为“生命源于运动”,谁曾想,经常被忽略的心理状况竟然也这么重要!大量的医学事实表明,现有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因此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就必须注意心理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秋季天气逐渐转寒,空气干燥,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很多疾病开始“秋后算账”。 不过,虽然在“多事之秋”,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在合理改变饮食生活习惯的同时,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保暖等方式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就能远离秋季高发疾病的侵袭。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