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先锋书店在古镇里开出新店,去逛逛惠山书局吧

2016-08-22

 

  【当代艺术】先锋书店无锡惠山古镇店作为先锋书店走出南京的第一家分店,近期关闭了其原先在绣嶂街9号的门店,仅保留其34号店址,经历了两个月的重新设计装潢后,更名为“惠山书局”,于7月17日重新开业。近日,笔者就对其进行了走访。

 

  【当代艺术】“惠山书局”所在的无锡惠山古镇,古祠堂群密布,目前已发现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时间跨度从唐代延续到民国,涉及80个姓氏、180位历史名人,是“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与其相邻的还有京杭大运河、千年古刹惠山寺、茶圣陆羽所称“天下第二”泉,以及享誉中外的寄畅园。

  惠山书局落址的绣嶂街34号,原是建于清嘉庆二年的杨观察公祠,选址于此是否有其特别的意义?先前有记者采访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时,他表示在无锡惠山古镇设立分店,是因为古祠堂群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而先锋的精神品质正是“良知与担当”,他希望惠山书局能为当地提供富有诗意、开放独立的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的民众在此体会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汲取现代人文精神力量。在无锡,同样的独立书店还有好几家,譬如位于恒隆广场的大众书局、荟聚的字里行间等,他们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在惠山古镇上的惠山书局无疑有其独特的阐释方式。

 

  【当代艺术】书店三进三出,由三个小院落组成,分为三大板块:先锋文创区、艺术咖啡馆区和书区。

 

  【当代艺术】一进:迈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先锋文创区,其中央摆放了一些有趣的先锋周边,其中有很多富有无锡本地的元素,比如泥娃娃明信片等,周围的书架上陈列了一些畅销类的书,有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冯唐系列。

 

  【当代艺术】一出:文创区和艺术咖啡馆中间有个小池塘连接,水还算清澈。

 

  【当代艺术】二进:艺术咖啡馆区,在这里摆放的大多是杂志还有一些畅销书,有点“老少皆宜”味,比如《朱元璋传》、《小蛇吞大象》、《老百姓关心的16个国家难题》,这里空调和风扇都有开,舒适度还是不错的。

 

  【当代艺术】点了一杯冰拿铁,味道一般般,咖啡馆的消费水平大家“见仁见智”吧,有一些茶名还挺有意思:“将饮茶”、“围城”或是“二泉映月”。在进门的时候没有看到勿带入饮料等字样,张店长说这里可以外带饮品,不过不能食用油炸等食品,对书的爱护还是很要紧的。

 

  【当代艺术】通过此门,就由艺术咖啡馆区域通向书区。从房屋布局来说,读者完全可以沿着外侧走廊略过咖啡馆区,直接由文创区域走向书区,但是文创区通向外侧走廊的门被关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进门工作人员的提示:“咖啡馆后面就是我们的书区哦”。关于这一点,惠山书局是有意为之的,真正走一回,会从充满空间感的布局中获得惊喜,隐形地给读者插入一些新的概念,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先锋的“小心机”。

 

  【当代艺术】二出:一片开阔的露天区域,晚上灯光打下来,地上会投影一个“十字架”,与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代艺术】三进:书区,这里没有明确的书目分类标识,但是其分类还是有目的性的,三面墙以及正中间陈列着的三堆书架一一对应,和一般的书店比起来,这里的分类更加“隐性”,需要读者更多的耐心和自主性。

 

  【当代艺术】最中间的白色椅子对应后面的大墙,以英美法文学为主,椅子正下方是莎士比亚全集和《追忆似水年华》,白色推荐书架的右侧是日本文学,东野圭吾的作品赫然在列,左侧是一些文集,大量卡尔维诺、毛姆等人的作品集,后侧则是国内外诗选,有芒克的、海子的。

 

  【当代艺术】左右两侧的大墙上陈列的大多是中国学者的著作,左侧偏重古代作品,摄影、建筑等题材。

 

  【当代艺术】右侧则更偏重近现代的文集,例如张爱玲、亦舒、巴金等人的作品,以及一些经济学、营销类等书籍。

 

  【当代艺术】右侧则更偏重近现代的文集,例如张爱玲、亦舒、巴金等人的作品,以及一些经济学、营销类等书籍。

 

  【当代艺术】墙面布置上运用了大量的“刨花砖”(灰砖)元素,除了书区展示外,咖啡区的吧台、公共桌面、洗手间等区域灰砖也随处可见。据店长张征为介绍,这次惠山书局的重新设计请来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设计师韩晓峰,他将“城市”、“农村”、“书店”这等元素结合起来,打造新的文化空间,使用共计灰砖16吨,它们大多是从常州农村淘回来的。

 

  【当代艺术】大概花了一个半小时,结束此次的探寻之旅。去吃豆腐花,看隔壁祠堂剧组拍戏去,至于其他读者,有抱着猎奇心态前来拍照的访客,也有结伴三五好友在咖啡区互动的年轻人,他们停留的时间也各不相同,“逛”这回事儿其实真说不准。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登临山水与通向自我之路》   

                  《凯风智见:威震西南的都蛮部落为何神秘消失》  

                  《凯风智见:人在江湖漂之“清末的江湖”》   

                       《凯风智见:国本之争中的臣子与皇帝》  

                  《文史新说:跟唐代诗人学就业》 

                  《文史新说:巴文化 重庆人的根》   

                       《文史新说:丢失的“工匠精神”如何传承?》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