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沸点”下的120抬病人到手发软

2016-08-10 来源:腾讯网

 

  7月27日中午,急救医生何征(右)和两名搭档先后进门,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珠,便从冰箱里拿出盐汽水,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瓶。当日上海最高气温40.3℃。何征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新华分站的急救医生,他和搭档刚完成一单护送病人入院的任务,坐下没两分钟,就接到了市急救中心发出的出诊任务单。一名90多岁的老人不慎摔倒,头破血流,情况危及。何征立马丢下汽水,和司机任昱磊、担架员张璟钻进救护车。(图/文 赖鑫琳)

    更多精彩:

    火热的田野 

    佛坪“流水席” 

    老艺人的剪纸艺术 

 

  伴随着急促的警报声,救护车快速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驾驶员任昱驾驶救护车有6年了,每次都小心翼翼。

 

  五分钟后到达,担架员张璟麻利地打开救护车的后门,将早已准备好的医疗急救包和担架快速取下。受伤的老人已经被家人抬至一楼。何征打开急救包,拿出一条纱布,对老人的伤口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之后,他们合力将伤员抬上担架,再推进救护车,送往医院。把病人顺利转交给医院,这个任务单才算正式完成。这一幕,对于做了26年急救医生的何征来说早就习以为常。

 

  何征的职业生涯中曾经创下过一天出诊20多次的记录,如今在新华分站,何征每天出诊的次数也保持在10多次左右。当下正值酷暑,等待急救的病人暴增,一个班次12个小时,要出诊10几趟,何征和搭档们几乎就没能停歇,大热天汗水浸湿了衣服,很快又会被自然风干。图为何征用冰袋敷住病人的后脑勺,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年轻时一天出诊20多次也不会觉得累,现在上了年纪,觉得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今年已经47岁的何征告诉记者,现在要是遇上在六楼的患者,他和搭档们需要合力将患者从楼上抬到一楼的救护车上,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是遇到体重比较重的病人,他都无法将病人抱起。

 

  “我今天还碰到一个老朋友,50多岁了,最近身体特别差,就连上下楼梯都很困难,还在坚守急救医生岗位”。何征说,每次想到这些,自己也会很迷茫,一方面体力确实越来越吃不消,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干了这么多年的急救医生事业,毕竟感情和职责都在这里,那么多病患还等着自己去救治。

 

  张璟用气筒把患者的保护垫打满气。

 

  司机任昱磊和担架员张璟都是30岁出头的壮年。“干这行真的是体力活,今天有个患者住六楼,我们三个人一起抬下来的,我手臂现在都酸疼得不行。”张璟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很多老小区没有电梯,甚至车辆都无法开进去,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急救人员的体能搬运。

 

  何征在救护车上帮一名患者擦拭呕吐物。

 

  何征给患者挂营养液。

 

  何征在使用监护仪,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何征在救护车上安慰一名受伤的老人。

 

  救护车上放置有急救药品。

 

  除了体能问题,最让何征头疼的还有“压床”。所谓“压床”,是指当急救人员将病人送至医院后,医院没有办法立即解决患者住院的床位,何征和他的搭档就只能一直干等。“酷夏时,急救的需求会比平常多好几倍,而一‘压床’往往都是好几个小时,后面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作为急救医生这种无力感很让人难受。”

 

  一名患者在担架床上呕吐了,张璟和任昱磊清洗担架。

 

  出车任务完成后,司机任昱磊还兼着计算救护车出车费和收取费用的工作。

 

  此刻的他,已是满头大汗。

 

  何征在完成出车任务后在分站办公室抽空将出车信息录入到电脑中。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听120报警电话,并将报警信息记录下来派发到临近的分站。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最新统计,近期因持续高温,中心城区院前急救业务量环比增长12%至15%,每天出车量已经达到1200车次,又一次创下历史纪录。目前中心城区当班救护车最高可配足130辆。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新华分站墙壁上挂着的出车单。

 

  将患者顺利送达医院后,何征和同事在扫尾,准备出发前去接下一位病人。

 

  申城的高温还在继续,警笛再度响起,何征和他搭档开着救护车又上路了,在城市火热的街道上,“何征们”驾着救护车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为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