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京剧大师梅葆玖去世 梅家两代与江苏南通的百年之缘

作者:话梅果 · 2016-04-28 来源:莫邪网

  4月25日上午,京剧大师梅葆玖去世,享年82岁。

  琼浆玉液今犹在,不见楼台贵妃影。梅葆玖是梅兰芳的儿子,一门俩巨匠,谁也料不到,他们竟然与近代第一城——南通有着深厚的关系。  

  一、大师其人  

  1.世家九子不一般  

  (梅兰芳与梅葆玖)  

  传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梅兰芳有九个孩子,梅葆玖是其最小的儿子,也是梅兰芳子女中唯一传承梅派青衣的艺术家。梅葆玖1934年出生于上海, 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18岁开始与其父同台演出。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梅葆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一曲《霸王别姬》动人心弦,当年张国荣拍摄电影《霸王别姬》时他曾亲自指导。   

  2. 惊才绝艳震梨园  


  世人评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艺业精湛,基础扎实,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喜欢京剧的人应该会对梅葆玖的经典曲目如数家珍:《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凤还巢》、《四郎探母》、《御碑亭》、《生死恨》……  

  对于一个演艺家来说,这些艺术成已经登峰造极了,然而梅葆玖自己却从不承认,一次接受中广网采访时,他直截了当地说:“我是个做事的人,是干活的人,既不是大师,又不是顶峰,我是干活的人,顶多到头了我是一名演员。”  

  3.梅氏通城情缘深  


  梅葆玖出生于上海,在北京工作,却与南方小城南通有着深厚的渊源:1974年,纪念梅兰芳诞辰80周年,他率团在南通市人民剧场演出;1988年,南通大饭店落成,梅葆玖再度赴通演出;1990年,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梅葆玖赴通演出《霸王别姬》;2002年,新建的更俗剧院对外开放,梅欧阁得以复建,梅葆玖赴通压台主演《贵妃醉酒》;2005年,首届通用商务论坛(南通会议)召开,梅葆玖率团赴通演出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2014年,梅葆玖专程赴通,除了演出,他此行的重要目的,就是参加梅兰芳教育基地落户南通的揭牌仪式,基地选址于复建后的伶工学社。这一年,正好是梅兰芳与南通人张謇结识的第一百年。百年轮回,当年梅兰芳、张謇、欧阳予倩在南通播下的戏曲之种,在时间的余烬之后,再度发芽生长。  

  二、追忆往昔  

  1.老夫青眼佳人梅  

  

(梅兰芳与张謇)  

  梅葆玖与江苏沿海城市南通的渊源要追溯到梅兰芳。1914年,梅兰芳与张謇相识。张謇欣赏梅兰芳的高超演艺,梅兰芳敬佩张謇的实业救国,从此两人书信往来密切。张謇是南通人。梅兰芳是泰州人。一个是清末状元,一个是戏曲泰斗,一个已近耳顺,一个才刚弱冠,这两个差了一辈多的人,却因为有着共同的情趣和目标走到一起,结下深厚友谊。  

  张謇嫡孙张绪武自懂事起就知道这段美丽的历史,他说,梅兰芳大师与祖父虽然年岁相差几十岁,但在十一年的交往过程中,书信不断,寄诗赠画频频,或切磋技艺,或纵论时局,祖父还与梅兰芳商榷有关剧情。张謇与梅兰芳的书信来往一直持续到1926年秋,8月24日,张謇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梅兰芳当即致电其子张孝若:“太翁仙逝,至深哀悼,谨唁。”寥寥数语,悲痛惋惜之情却溢于言表。  

  2.三番赴通撒曲种  


  (张謇别院前的梅兰芳与张謇铜像)  

  梅兰芳与张謇的深厚情谊不仅是因为两人心意相投,更因为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目标,那就是用戏剧传承传统,发展教育。晚年的张謇在实业与教育并举之余,对戏剧之功用亦很重视,梅兰芳是张謇心目中开拓这一事业的第一人选。在他看来,彼时的南北梨园界,梅兰芳是最有希望的青年,无论是卓然不群的天赋条件和艺术才华,还是其温润谦诚的品性,都令人心折不已。1917年,张謇先生赠诗梅兰芳,表达对这位京剧奇才的欣赏,更直接致函邀请:“吾友当知区区之意,与世所谓征歌选舞不同,可奋袂而起,助我成之也。”  

  1919年前后,张謇在南通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正规戏曲学校“伶工学社”,随后的三年间,应张謇之邀,梅兰芳四年内三次赴通演出,在这个南方小城,撒下了戏曲之花的种子。  

  3.南梅北欧在更俗   


  伶工学社成立后,张謇邀请梅兰芳担任学社主任,但梅兰芳天生只属于舞台,他婉拒了这个邀请,只担任名誉社长,张謇后又找到与梅兰芳齐名的欧阳予倩担任伶工学社的主任,并修建了现代化的“更俗剧院”。与传统科班相比,伶工学社是一所以教授京剧为主,同时开设昆曲、话剧、舞蹈、西乐等课程的综合性戏剧学校,在办学宗旨、教育方针、授课模式等方面开新型戏剧教育风气之先。   

 

  (张謇主编的《梅欧阁诗录》)  

  当时京剧流派南梅北欧,梅兰芳与欧阳予倩历史性地在更俗剧院同台演出,张謇特别修建了一所牌楼,名为“候亭”,又将更俗剧场内新辟“梅欧阁”,以纪念南北剧界泰斗的同台聚首。这一切,对梅兰芳的艺术成长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鼓舞。2002年,梅欧阁重建落成时,梅葆玖来通祝贺。  

  三、憧憬前景  

  1.大师西去梅音在  


  大师驾鹤而去,梅音却并未凋落,因为,大师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36个梅派后学。其中,胡文阁是其唯一的男旦弟子,而立之年投入梅派门下,苦学技艺。2012年6月,梅葆玖亲自率团来通考察伶工学社的建设情况,与南通共建“梅兰芳教育基地”,举办梅派艺术讲座,梅派弟子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教青少年学唱梅派经典唱段;举办“品味国粹,激情剧场”梅派经典大家唱,由学生、戏迷票友和梅派传人联袂登台演绎梅派经典等。这之前,梅葆玖就对伶工学社的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十分关心,曾专门就其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这不仅是对父亲遗志的实践,也更好地弘扬了国粹。  

  2.玉人再续兰芳华  

 

 (梅葆玖与韦红玉)  

  在梅葆玖的弟子中,也有个南通人——韦红玉。1983年,韦红玉还是南通京剧团的一名演员,当年,首届“梅兰芳艺术训练班”在上海招生,一共只招16人,她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1984年初,训练班结业,在淮海路人民照相馆内,韦红玉和梅葆玖拍下了“师徒照”,彼时,谁也不知道,但命运是转动的齿轮,又将梅家人再度和南通联系到一起。1987年,已成为南通京剧团顶梁柱的韦红玉赴京深造,上中国戏曲学院的表演进修班,随后三年间,无论是学戏还是生活上,梅葆玖对韦红玉都关照有加。每星期两个半天,先生为她一对一亲自授课,还请姜凤山(梅兰芳的琴师)为她规范梅派唱腔;学校生活比较清苦,先生常会让保姆做些好吃的,给韦红玉带到学校去;毕业演出,更亲自带摄影器材到剧院为她捧场、录影留念。毕业后,梅先生希望韦红玉能留在北京发展,但恋乡的韦红玉在几经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回到南通,在南通这个小舞台上,继续绽放梅派风华。2008年,梅葆玖勉励她说:“你是学到真东西的,你得传,谁要学,你就得教下去。”如今依托伶工学社这个平台,韦红玉还在继续教学、传承戏曲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南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她不仅是见证者,也是助力者,更是开拓者。  

  3. 古韵曾继葆玖岁  


  当年,在签订协议约定共建“梅兰芳教育基地”时,梅葆玖表示,“伶工学社恢复之时,一定带着梅兰芳剧团到南通演出”。2014年,梅先生的这个承诺变成了现实。10月29日,梅葆玖赴通为“梅兰芳教育基地”揭牌并与他率领的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在更俗剧院的舞台上,为南通戏迷票友奉上《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蝉》《锁麟囊》《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四进士》6场精品。基地揭牌仪式结束后,梅葆玖又专程赶往伶工学社。站在父亲曾经教学的地方,梅葆玖感慨万千:“没有想到,这伶工学社和我所期望的非常接近,基本保留了原貌,风格非常之融洽。”他叮嘱韦红玉,把梅兰芳教育基地办好,培养出一批好的京剧苗子,并承诺,“等孩子们汇报演出时,我一定把父亲当年自己用的门帘带来,挂在舞台上。”回忆起师傅的点滴,韦红玉伤心难耐地说,师傅是个用尽世上美好的辞藻也不够形容的人,她决定不忘师傅嘱托,尽自己最大所能,让京剧艺术、戏曲艺术在南通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这应该才算是对师傅最好的回报和纪念吧。  

  结束语:两代人,一座城,百年悠悠情谊长。斯人已去,余音绕梁。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怀念,也是动力,国粹不死,只要有人,绝世梅音当保久。  

  更多精彩:·【原创】梅葆玖的另一面:痴迷机械的技术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权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