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影像故事:老榔头下的铜雕艺术

2015-11-19

 

  【社会历史】杭州马市街小营公园的深处,有一家铜雕店,小店没有招牌,也没有介绍,唯一的标识,是银色信箱上用油性笔写的“雕刻”二字。66岁的陈顺兴就是这家小店的主人,他从小跟爷爷、大伯学习雕刻,做铜雕已有49个年头了,老底子家里开了一个银楼。

 

  【社会历史】走进他7平米的工作间,三面墙上挂满了铜浮雕肖像,有孔子、毛泽东、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都齐全了,其中很多都获过全国性大奖。“做肖像很难,没几个人在做,就像一个画家,画全身容易,画脸部却很难。”陈顺兴说。

 

  【社会历史】“18岁的时候我很笨,拿了一块0.8cm厚的黄铜板,用雕刻的手法,从面上一点一点凿,把不要的削掉,费了不少劲。后来坐下来仔细一琢磨,为什么不拿块薄铜片从背面敲呢?”这块用雕刻手法制成的鲁迅像,成了陈顺兴研究铜雕手艺的缘起,也算是他的铜雕处女作。

 

  【社会历史】右手拿一把榔头,左手拿一个凿子,榔头跟着凿子走,这是陈顺兴工作时的状态,因此他把自己的手艺,称作“老榔头的艺术”。他拿榔头的右手,大拇指关节变形的厉害,手掌也特别厚实。刚开始做的时候,不小心敲到手指是家常便饭,有时敲得重,痛到眼泪都不自觉流出来。

 

  【社会历史】做铜雕用的主要原料,有紫铜和黄铜两种。陈顺兴说:“紫铜是不添加任何其他金属的铜单质,颜色‘发闷’,质地柔软,容易成型。黄铜鲜艳,质地硬,耐腐蚀性强。两者各有特色,客人选择黄铜的更多。”

 

  【社会历史】铜板厚度从1.2毫米到0.8毫米,再到0.5毫米,越薄越容易敲破,技术难度也越高,一旦敲破,就全部废了,没法补。陈顺兴说,刚开始做铜雕那会,废得很多,一张铜板400多块,2米长,有时候一天得废掉好几百块钱。

 

  【社会历史】“时间长了,手感有了,听声音也能辨别,榔头会告诉我,老陈啊,这里不能再敲了,再敲就破了。”陈顺兴笑着说。要做到“一锤定型”,至少得花上10年功夫。

 

  【社会历史】在铜板上画轮廓的时候,手法得变形着画,因为铜敲下去的时候,会拉伸,就像哈哈镜一般,要多次计算和测试,才能画得准。

 

  【社会历史】20多年前,第四套人民币出来时,陈顺兴做了100元人民币上四位领导人的铜像,但苦于没办法化学处理出深浅古铜搭配的色调,于是他从网上找好教授,带上铜像去浙江工业大学当面求教。教授蹦出的都是英文专业词汇,陈顺兴不懂,索性就让教授示范一遍,学来以后,自己再慢慢摸索,如何用药水调配出深古铜色、中古铜色、浅古铜色。

 

  【社会历史】陈顺兴不喜欢麻将扑克,就喜欢琢磨铜雕和健身,琢磨起铜雕来,他用“老疯子”来形容自己,年纪虽然大了,可倒三角的身材依然明显。他特意在小店装了面全身镜,这样可以边举哑铃边看肌肉,工作台的一侧固定着一根杠,是他做俯卧撑用的。

 

  【社会历史】家住近江,陈兴顺每天步行往返铜雕店,早上7点开门,下午4点半回去。坐在屋子里,点一根烟、泡一杯茶,看着三面墙上自己一锤一锤敲出来的雕像,是一种享受。

 

  【社会历史】陈顺兴有一个愿望还未实现,敲一幅25米的清明上河图,“花上三、四年的时间,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踌躇着说道。

 

  【社会历史】谈到可以做到什么时候,陈顺兴说:“只要榔头拿得动,我不会停下来。”他打算等自己真的干不动了,就将手艺传给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法律系毕业,读书时代跟着他学过手艺,基础很扎实,尤其是大儿子,雕刻做得特别好。

 

  【社会历史】陈顺兴给自己做的铜雕写了副对联:铜板叮咚响,笑容永留世。 他解释说:“每天敲敲打打做出来的铜像,过了很多年,色泽或许会改变,但铜像上的笑容不会变,永远留在世上。”

 

    【社会历史】有人问他:一辈子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怎样的一种感受?陈顺兴调皮地把手放在嘴边,老顽童似地做了一个飞吻的手势:“如果有一天说再见了,我毫无怨言。”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