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习马会 关于“先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作者:谢云涛 · 2015-11-07 来源:凯风网

  北京时间11月4日一早,新华社发出一条快讯,瞬间“刷屏”: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本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将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如是说。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张志军说,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一时间“先生”一词成为热词,关于“先生”的那些事儿,您知道多少呢?

  

  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会面,但互称“先生”(新华社图片)

  一、“先生”历史源远流长

  “先生”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

  其实在古代,这个词主要是称呼老师的,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当然,以前的老师也就是“先生”大部分为男性,渐渐的就变成了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董先生(董其昌)曰:‘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按明代的董其昌和本文的作者黄道周的先师主考官袁可立是同年,这里的“先生”仍有传统称呼的意义。又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这里的“先生”也是指董其昌和袁可立的恩师礼部尚书陆树声。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80年代后“先生”的用法更为广泛,妇女也将自己以及别人的丈夫均称为“先生”。

  二、“先生”蕴含丰富内涵

  先生作为一种称呼,笔者通过度娘查阅得到的字面的意思是: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先生只是在以下几种场合才可以称呼的:一是老师、教师、教育工作者,对男女有学问的都可以这样称呼,如:杨绛女士,可称杨先生;二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三是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四是旧时称管帐的人。如:他在当铺当先生;五是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叶曼、叶嘉莹、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六是60年代后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如:王先生、李先生。

  三、“先生”国外大有讲究

  先生的英语全拼为Mister,缩写 Mr.按照国际惯例, 在交际场所一般称男子为“先生”,但之前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市长先 生、怀特夫人等。在美英等讲英语国家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 其他学位(如学士、硕士)不能作为称谓来用。在德国人十分注重礼节、礼貌。初次见面,一定要称其职衔。如果对方是博士,则可以频繁地使用“博士”这个称谓。 同美国人打交道时在称呼上不必拘礼。 美国人在非正式场合,不论男女老幼或地位高低,都喜欢直呼对方名字。但在正式场合,如果与对方初识, 还是先用正式称谓, 等相互熟悉了或对方建议直呼其名时再改变。 日本人习惯用“先生”来称呼国会议员、老师、律师、医生、作家等有身份的人,对其他人则以“桑”相称。在正式场合,除称呼“先生” 和“桑”外, 还可称其职务, 以示庄重。 对政府官员要用其职务加上“先生”来称呼。 阿拉伯人对称呼不大计较,一般称“先生”即可。

  四、互称“先生”彰显政治智慧

  见面是互称“先生”,这也似乎是一种破解双方身份、称谓认同纠结的大智慧。互称“先生”,没有更多的政治身份夹杂其中,反倒更多朋友之平等交往的意味。不牵涉到党国的彼此认同,也不牵涉双方的彼此争议,而纯粹于君子式的朋友之交,也使两人都能从两岸关系的重压之下解脱出来,而坦诚交换意见,共话双方愿景。国共两党超重量级的大人物举行非同寻常的历史会晤,而互称“先生”,始自蒋毛战后的重庆谈判。那时的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相互剿匪,互不认同。在斯大林的高压下,毛去了重庆。他不可能称蒋为委员长。若这样称谓了,就无异于承认了蒋的国家领导人的合法地位了。他们二人在政治身份上相互剿匪,互不认同。国共战后和谈在国际调停下又不得不进行,为了双方的党国尊严与相互尊重,蒋称毛为毛先生,毛也蒋为蒋先生。由此看来,习马会互称“先生”不过是蒋毛重庆谈判的一种历史承继而已。

  纵观这次“习马会”的促成,无不彰显两岸政治家的智慧,首先是大陆的期待和积极的作为所致。早在2013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就表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十八大以来,大陆始终定调惠台措施不变且将进一步深化,对台湾方面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灵活性,这些都为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创造了很好的正面条件。其次是台湾方面马英九等政要对历史定位的高度重视。马英九曾辞职回台湾政治大学教书,在多方劝说参选台北市长时仍然拒绝。据知情人透露,当年最后说动马英九出来参选台北市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岸关系问题。同时,对于自己的历史定位,马英九也很在意。十年前的“胡连会”载入史册,马英九该拿什么来为两岸关系向前书写一笔?“习马会”自然是将两岸关系向前推进的又一历史性大事件。

  五、“先生会谈”意义深远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将共商增进两岸民众福祉、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计,令人深感振奋和欣慰,更是充满期待。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必将踏出两岸高层互动往来的关键一步,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两岸双方共同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从激烈军事冲突,到长期尖锐政治对峙,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打破相互隔绝的坚冰,两岸同胞开始交流往来。本世纪的前几年,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挑衅,两岸关系一度濒临危机。在两岸关系紧张动荡的时候,是很难想象两岸领导人能够面对面坐在一起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对于海峡两岸中国人,无不期待海峡两岸能够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既有成果,拓展两岸和平红利。当前两岸关系再度处于重要节点,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两岸同胞期望台海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并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两岸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举行会面,是两岸双方顺应两岸同胞心愿和时代潮流共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两岸同胞应该为两岸领导人的会面“点赞”,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