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庆阳香包:留住端午的乡愁

作者:风雪 · 2015-06-18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一、庆阳人的端午“五大件”

伴随着小麦吐穗,槐花飘香的季节,跟着桑子泛红、杏子滴翠的念想,庆阳的端午节,飘着粽子的香味如约而至,庆阳人就开始忙碌的准备着迎接端午的小物件,俗称端午“五大件”。

1、悠悠艾草香 

 

头戴艾草的小朋友们 

几乎每家每户的菜地边都栽有艾草,只要不拔掉根,艾草会年年长出新叶,到端午节的时候,就有将近一米来高了。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父母会带上镰刀,去菜园里割上一大把艾叶,堆放在窗台上,艾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散发着独特的香味。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们会把放了一晚上的艾草拿下来,开始为孩子们戴艾叶,一般会别在两只耳朵上,有时为了不掉下来,也会系在上衣的纽扣上。女孩子一般是将艾叶系在梳好的辫子上,艾叶在发梢随风奔跑,空气中便弥漫着悠悠艾草香。

2、抹雄黄粉喝雄黄酒 

 

额头上抹雄黄趋避虫蚁 

端午与雄黄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据说所有的毒蛇猛兽都受不了雄黄的气味,所以端午这一天,大人们会将提前准备好的雄黄涂抹在小孩身上。抹雄黄很有讲究,通常要涂抹在小孩的五大部位:太阳穴、鼻翼两侧、嘴唇下方、耳垂内侧以及小屁股蛋上,据说这样就可以防止虫蚁通过这些小孔进入小孩体内,起到防病去灾的作用。

成年人一般不抹雄黄,而是将雄黄加入酒中,随同白酒或者米酒一起饮用,同样起到一种防病去灾的功效。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台湾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剧中的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变回蛇身的故事,想想还是有那么点道理的。

3、五彩丝线绕圈圈 

 

戴上“花线绳子”显得喜庆又洋气 

红、橙、黄、蓝、绿——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成五彩丝线,分别系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这些彩色的“项圈”和“手镯”俗称“花线绳子”,一直要戴到阴历五月结束。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要系五彩丝线,据推测与先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有关,因为小孩戴上五彩丝线,远远看来,就像是龙身上彩色的条纹,其他毒蛇猛兽将远远避开。这种朴素的祈愿到了现在,变成了节日喜庆的一个点缀。

4、桃木棒槌柳木刀 

 

系上红绳的桃木棒槌“辟邪转运” 

桃木文化在我国民间文学和信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几千年来就有桃木辟邪和桃木镇宅之说。据《典术》记载,“桃木乃五木之精,仙木也……能压邪气,祈福呈祥。”实为人们不可多得的吉祥物。所以到了端午节前两天,人们便会从院子里折下一段桃树枝和柳树枝,用小刀切割成一两寸长,刮掉外皮,不久便做成了小巧玲珑的桃木棒槌和柳木刀,挂在院子里晾干,到端午节这一天,用彩线系上一串桃木棒槌柳木刀便可以辟邪了。如果端午节这一天有小孩出生,直接将3-5根桃树枝用红绳捆绑在门楣上,据说可以镇邪祛灾。

5、香包“开会” 

 

琳琅满目的香包世界 

端午节傍晚时分,在窗台上铺上一张报纸,母亲们会将亲手做的各种端午香包平摊在窗台上。第二天早上吃过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等着母亲发放香包,到了学校,一帮小伙伴免不了要将自己佩戴的香包亮出来相互炫耀一番。五彩斑斓的香包以七色粽子为主,还有蛇、蟾蜍等“五毒”动物和麦穗、花生的造型,大家一阵子评头论足,对母亲的手艺极为崇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如果是关系要好的朋友,他们会将香包作为节日的礼品互相交换。这一天,孩子们的前胸、后背、肩上缀满了各种各样表示吉祥祝福、驱邪镇恶的香包。有时候,老师的办公桌上也会悄悄出现一个绣着桃李花开的大型香包,那代表了孩子们最质朴的心意。

  二、绣在香包里的美丽传说

关于香包,当地流传着很多美丽的故事传说,这些传说,与童年的端午记忆一起,构成了不可复制的故乡情怀。

1、香包制作源于先民缝制兽皮 

 

原始先民的生活场景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因为临近端午前后,天气似热非热,毒虫猛兽开始出没,瘟疫横行。为了远离灾祸,人们便将五彩的兽皮缝制成衣服用来驱吓毒虫。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缝制兽皮成为历史,人们将毒虫惧怕的草药缝制在彩色的布袋里,端午节的时候佩戴在小孩身上,辟邪驱灾,这也就是最早的香包雏形。

2、佩戴香包与太阳神崇拜有关 

 

太阳神是很多民族的原始图腾 

相传有一年端午节,潜藏在子午岭林区的一个巨型黑龙危害四方,口中喷着毒气,周围的村庄中的村民和牲畜相继中毒身亡,老百姓苦不堪言。有一个叫燎的英雄请求太阳帮忙,太阳将自己的热量汇聚成一道光束,那只为害人间的黑龙在太阳强大光束的照射下,瞬间变成了一股青烟飘走了,从此当地村民得以太平。人们为了纪念太阳和那位叫燎的英雄,每年端午节,便将药草装在布袋中,分别制成三角、六角和八角佩戴在身上,据说是太阳神的象征,后来三角、六角、八角样式日益丰富多彩,逐渐演化成五彩斑斓的香包,这个传说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3、民谣里的端午,端午里的香包 

 

鸳鸯荷花香包 

“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棕子包冰糖,雄黄药酒荷包香呦,偷偷送给五哥尝。”这是一首著名的庆阳民谣——《荷包香》,端午节到了,年轻姑娘在糯米粽子里面包上甜蜜蜜的冰糖,盛出一碗百里飘香的雄黄酒,偷偷的送给外面赶工归来的五哥,然后悄悄地将自己端午节前做的鸳鸯荷花香包送给这位情哥哥,这是一首青年男女朴素爱情的歌唱和赞美。

 

可爱的小孩虎头鞋 

“今个七,明个八,后个外孙周岁啦,我给乖乖送个啥?虎头枕、虎头鞋,虎头兜兜胸前压,大鬼小鬼吓跑啦。”家里如果有襁褓中的小孩,端午节前一天,外婆会把亲手做的虎头枕、虎头鞋送到外孙家,作为小孩的玩具,为孩子壮胆压邪、消灾解难。这种简单又具有艺术美感的手工制品,便是小孩最早的玩具,同时也寄寓了家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祈愿和祝福。【详细】 

  三、庆阳香包的“前世今生”

1、“千岁香包”的由来 

 

庆阳华池县考古出土的“千岁香包” 

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这件香包制作精致,按照佛教经义,把浩瀚的佛法浓缩到了小小的香包上,寓意深邃,巧妙无比。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锦缝制,成荷叶盖手包形,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线,底部有写意的凤爪纹饰,加上织锦素底隐形莲花纹的飞针走线图案,集中衬托了主体海棠花的风姿。整个香包造型雅致,刺绣精细,别具匠心,时近千年,仍然色彩艳丽如新。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因而被称为“千岁香包”。

2、“庆阳龙凤福娃”曾进京送福 

 

庆阳的“龙凤福娃”萌萌哒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的一件吉祥喜庆的大事,庆阳香包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向北京奥运表达了自己的祝福。由当时庆阳县文化馆美术工作者冯宣华借鉴民间传统造型设计的“龙凤福娃”曾走进北京,现身北京地坛公园春节庙会,为京城百姓送去一份平安和祝福。庆阳香包吉祥物福娃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流传于民间,并被认为寄福、寄禄、寄寿、寄喜,保佑人一生幸福平安的吉祥物,图案以蝙蝠环绕寓福,娃娃头上长鹿角寓禄,以鲜桃寓寿,以“喜上眉梢”寓喜。“庆阳龙凤福娃”出现在百年奥运的举办地北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3、香包“肚子”里有哪些“料” 

 

香草和雄黄是香包肚里里最主要的料 

有人就好奇了,香包“肚子”里究竟装的什么?据陈示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看来最早的香包装着“蚌粉”,随着历史的发展,香包肚子里的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总之,概括起来,香包肚子里要么装有蚌粉或雄黄粉,用来驱蚊虫辟邪;要么装上各种草药或香草,用来养神或制造馨香的氛围。

  四、绽放在指尖的香包艺术

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习俗。农耕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

1、“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绣成寓意美好的民俗品 

 

一针一线一珠皆成艺术经典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但农村妇女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来表达她们的心愿。香包的用料其实非常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一布——选用色彩亮丽的丝绸或彩布;一针——随处可见的绣花针;一线——从街上两块钱就可以买一小把十二色丝线;一珠——小小的塑料彩色珠子。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这些简单的工具和物品,经过庆阳妇女的巧手和想象力,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就变成了琳琅满目的传奇民俗品——香包,她们用朴素的想法和鲜亮的色彩搭配表达着自己对于生活的憧憬和希冀。

2、根植庆阳传统剪纸、刺绣技艺 

庆阳的香包艳而不俗、美而不娇,独具特色,别有风韵,因为有庆阳传统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庆阳的剪纸和刺绣技艺,是庆阳香包名扬四海的基础。

 

 

庆阳剪纸简单明快、独具特色 

剪纸:庆阳剪纸题材多样,表现手法非常灵活,而且风格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线条洗练,与中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特色。有喜庆剪纸、礼仪剪纸、祛病剪纸、生活剪纸、福寿剪纸、婚禧剪纸和现代生产劳动剪纸等等,这些剪纸大都有底样,是从祖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细心的妇女把底样夹在杂志书籍中,视为传家宝。

 

 

充满传统生活气息的庆阳刺绣 

刺绣:庆阳的刺绣虽不及苏绣、蜀绣、湘绣驰名,但它源远流长,历久不衰,有着深厚的基础、独特的风格。庆阳刺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沉而不浊,艳而不俗,在色彩的配置上以红、黑、兰、白为主色调,形成了鲜明、艳丽、纯净、典雅而又沉着有力的效果。有了这两项传统技艺作为基础,庆阳的香包才能够艳而不俗、美而不娇,独具特色,别有风韵。

3、香包的孪生姐妹——绣花枕头和鞋垫 

 

 

枕头鞋垫是新娘子不可或缺的嫁妆 

庆阳人爱香包,是那种从头到脚的纯粹的爱,所以庆阳香包还衍生出两个孪生姊妹——绣花枕和绣花鞋垫,它是庆阳香包艺术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生活的诗意反映。绣花枕和绣花鞋垫如今主要出现在婚礼上。出嫁当天,新娘子的娘家人会把制作精美的绣花枕头和绣花鞋垫摆放在院子里,作为新娘子的陪嫁物品,供来来往往的亲戚朋友品评,如果获得比较高的评价,就证明这家姑娘的女红手艺好,当然,这些作品并不全是新娘子一个人做的。成双成对的鞋垫和枕头,寓意着年轻夫妇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将脚踏实地地过好小日子,正式开启双栖双宿的幸福生活。

  五、庆阳人为何如此钟爱香包

在庆阳的农村,你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农闲时节的大树阴凉处、在数九寒天的农家大炕上、在正月里锣鼓喧天的戏台下,一帮老阿姨或者一群小媳妇聚在一起,一边家长里短的谈天说地,一边玩转手中的针线和彩布,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香包制品就在他们的手中脱颖而出。

1、辟邪祛病:最朴素的祈愿祝福 

 

《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 

端午与香包结缘,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前。《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为草药被称为“香草”,所以药袋便被称为“香包”,因歧伯生于庆阳,而他的“熏蒸法”恰好形成于端午节前后,所以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习俗便在当地流传了下来。从屈原的《离骚》中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代香包就已是一种饰物了;而汉代《礼记》曾有未成年男女佩戴香包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

2、托物言情:时尚饰品与爱情信物 

 

最常见的香包造型——蟾蜍辟邪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包,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象征着健康好动、机灵活泼。

 

鸳鸯戏水的香包最适合年轻恋人 

青年人戴香包是最讲究的,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端午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会引起周围人们的关注,大家会纷纷夸赞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香包主人自然也会笑的美滋滋的。

3、端午情怀:乡愁的美丽寄托 

庆阳香包取材简单,任何花布料头都可,经过母亲们的奇思妙想,再加上精巧的手工,用彩线缝制而成,再填以沁人肺腑的香料,就成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艺品,他是母亲寓意祈求幸福的精神寄托,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永难忘怀的美丽乡愁。

 

美丽的香包装满了乡愁 

在庆阳,香包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它挂在农村老汉的旱烟袋上,戴在乡里孩子的头上,穿在农家姑娘的身上。这一天的庆阳,大街小巷和岭上塬下,犹如一个香包的博览会,城镇乡村香气四溢,可谓“香飘十里,陶醉八乡”,在这种馨香的热闹中,大家对端午的记忆又多了一份执着于难忘。多年以后,它们带着父母的期望踏上了远方的征程,但是,每到端午来临,香包的氤氲香气,伴随着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一次次将他们从梦中唤醒。

 

挂在门楣上的香包是挥之不去的端午乡愁 

很多年过去了,古老的传统习俗逐渐被快节奏的现代文明结构、重组,变成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活动方式,但是那些沉淀在童年记忆里的端午节依然鲜活,那些与端午有关的香包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幽香。【详细】 

  结语

庆阳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承载着美丽乡愁的香包,一丝一缕都在牵绊着游子情怀,它继承了先祖的智慧,它留住了端午的乡愁。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