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安史之乱与诗人之死

作者:风雪 · 2015-06-08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一、国破山河在——躲不过去的“大唐劫”

 祸起萧墙:渔阳颦鼓动地来 

 

安史之乱北方形势图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将大唐王朝推向一个繁荣昌盛的高峰,但是封建王朝永远逃不过一个铁的历史规律:盛极而衰,唐朝也不能例外,就在唐玄宗醉心于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和梨园曲艺的歌舞升平中,一场国家灾难正在慢慢靠近。

 

影视作品中的安禄山 

唐朝天宝十四年冬,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的联军,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久疏战阵的唐军不堪一击,河北州县望风而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可谓是“闪电战”的最早成功范例。由于玄宗对敌人实力的严重低估和朝廷将相矛盾的激化,致使唐军节节败退,长安岌岌可危。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美人玉碎:宛转蛾眉马前死 

长安危急,玄宗一行人仓皇出逃,走到陕西兴平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兵变”,禁军哗变当场砍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立即处死杨玉环,已经自身难保的老皇帝被逼无奈,为了自保忍痛将杨玉环交给高力士,杨玉环被带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其实“马嵬兵变”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兵变。安史之乱款爆发,年老力竭的玄宗皇帝只愿和杨贵妃厮守终老,想将国家大事交给太子李亨,结果杨国忠和杨玉环姐妹横加阻拦,太子李亨怀恨在心——要想掌握皇权必除杨氏兄妹,于是精心策划了这场兵变。杨氏兄妹一除,玄宗皇帝又远走四川,太子李亨终于掌握实权,他重整旗鼓,一路收拾残军,不就便在宁夏灵武即位。

诗人离散:欲往城南忘南北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安史之乱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惨的总是老百姓。而对于盛唐的诗人来说,更是一场灾难,“朋友圈”被打散了,他们再也不能愉快的玩耍了。在军事动荡面前,他们的笔杆子无法化做武器上阵杀敌,一些人或者归隐山林以图终老林泉,或者投笔从戎加入唐军共襄义举,而大多数人则扔下笔墨随皇帝逃命。正如杜甫在《哀江头》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当曾经的平静被打破,人生轨迹就此偏离正常轨道。世道苍茫,路在何处?诗人离散,命运难测。

  二、烽火连三月——战乱中的诗人命运

“七绝圣手”王昌龄遭人杀害 

 

“七绝圣手”的边塞诗名垂青史 

在盛唐诗人群星璀璨之中,有一颗星在七绝舞台中熠熠生辉,占尽光芒,他就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安史之乱之后,王昌龄被迫回归故里,结果被忌才生恨的刺史阎丘晓杀害。阎丘晓杀害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做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假设,如果王昌龄没有英年早逝,他的成就恐将与李杜齐名。令人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生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伟大诗人,却因才情死于非命,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诗坛一大悲剧。

田园诗人淡出了“朋友圈” 

 

田园诗人早已远离了田园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已经去世多年,另一位代表人物王维也再无心思漫步田园抒情咏叹了,面对家国破败,首要的本能反应就是保住性命,结果腿脚太慢被叛军抓住做了俘虏。另一位田园诗人储光羲同样做了叛军的阶下囚,这样的重大人生突变让他们不但远离了曾经向往的田园生活,而且心灵深处经受着读书人最大的屈辱。曾经一度热热闹闹的田园诗人“朋友圈”逐渐烟消云散。

边塞诗人走在勤王的路上 

 

边塞诗人奔赴在勤王的路上 

在朝为官的诗人跑得快的逃出了长安,跑不动的做了阶下囚,而此时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们则走在勤王的路上。战争对广大老百姓老说是大灾难,但是对于寄望于建立边功的边塞诗人们来说,则是一次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纷纷跟随主将奔向长安,跋山涉水地奔波在勤王的路上。所有人都低估了叛军的实力,以为很快就会平息的叛乱变成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国家动乱,当年一心勤王的边塞诗人们能实现封侯拜将的人生目标的寥寥无几,只留下那些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唯一被“封侯”的唐代诗人 

 

高适因为战功显著而被封为“渤海县侯” 

高适早年家境窘迫,穷困潦倒,曾流落于梁宋之间,后来仕途失意,常常“混迹渔樵”以至于“以求丐自给”。玄宗填报八年,经宰相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天宝十一年的秋天,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的掌书记,所谓掌书记,指的是唐代一种官职,景龙元年(707年)设置,七品官,类似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安史之乱之后,哥舒翰入朝,高适也随着到了长安,开始靠近权力中心,得到唐肃宗的赏识委以重任,拜左拾遗(杜甫也曾任左拾遗),后来转为监察御史,也就是进入了纪检部门。后来离开纪检部门,开始任地方要员,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最终官做到了散骑常侍,被封为渤海县候,食邑七百户。所以《旧唐书·高适传》中曾评价:“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高适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敏锐的政治嗅觉,终于实现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想。 【详细】

 “高李杜”之间的私人恩怨 

 

早年的“高李杜”同游梁宋、诗酒唱和 

唐天宝三年,李白因受权贵排挤而被朝廷“赐金还山”,在去梁园的路途中,在洛阳与杜甫相会,我国近代文学家闻一多曾把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洛阳相会比喻为“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李白、杜甫相会后,结伴东行。行至汴州,他们又遇到了著名诗人高适。三位志趣相合的诗人会面后,共同泛舟蓬池、寻访夷门。在汴州游览一番后,三人结伴乘船顺汴水东下,直达宋州梁园。

李白、杜甫、高适在梁园居住后,不仅遍游宋州各地,而且以梁园为中心,北涉燕赵,南去淮泗,往来于齐鲁之间,所到之处,三人交流思想,切磋诗文,登临凭吊,挥毫赋诗。度过了一段轻松愉快的岁月,之后三人怀揣梦想各奔东西。那一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

 

分别后杜甫曾对李白念念不忘 

安史之乱之后,高适一路飞黄腾达,而李白与杜甫则日渐潦倒。先说说高适和杜甫,在杜甫旅居四川的日子里,高适曾念及旧情,多次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且曾多次向上级举荐,但是只因杜甫时运不济,最终也没能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入仕。再说说高适与李白,安史之乱后,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希望有一番作为,最后李白为自己错误的政治判断付出了代价——当太子李肃在灵武继位,以平叛的罪名端掉永王李璘后,李白便以谋逆罪被下狱。此时的高适正是讨伐李璘的高级将领,李白在狱中曾向高适上书,希望念及旧情放其出狱,但是高适并没有积极营救,因为李白属于“政治犯”,高适出于自己仕途的考虑,没有给李白正面回复,伤心透顶的李白直到肃宗大赦天下才被放出。最后看看李白与杜甫,青年时的一起交游唱和让杜甫对这位明星大哥崇拜不已,后来,杜甫曾写过不少思念李白的诗篇,而李白却从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杜甫。

  三、感时花溅泪——三位诗坛巨星的陨落

王维:出任伪职晚节不保 

 

被迫出任伪职的王维心灰意冷一心向禅 

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叛军就已经兵临潼关,大唐国都长安岌岌可危,叛军来势汹汹,玄宗一看情况不妙,扔下群臣溜之大吉。这时候的王维,官已经做的挺高了,但是动乱一起,诗人再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写田园诗了。54岁的他腿脚比不得年轻人,无奈之下被叛军俘虏,叛军一打听,王维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在当时的文艺界很有威望,为了安抚天下文人士子之心,王维在被迫之下做了伪职“给事中”。

双方心里都明白,王维出任“给事中”只是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叛军将领也明白,让王维出面任职,并不是真的让他帮忙处理朝政,只是借助他的名望打压天下文人的傲骨。就这样,王维为了活命牺牲了名节,在无比纠结中半官半隐,偶尔参禅悔过,在平淡无奇中结束了自己“晚节不保”的人生。

李白:政治上站错队抑郁而终 

 

李白投奔永王李璘希望建功立业 

别看李白写诗是一流的,但是他的政治敏锐性和人生判断力却实在不敢恭维。之前没有参加“高考”就被破格录取为翰林供奉,凭借得天独厚的文采直接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结果李大人不喜欢给皇帝写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宣传报告,结果被解雇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拉起一竿子队伍准备登上皇位,李白一看机会来了,便毫不犹豫的加入这个政治集团,但是这个李璘还不如袁术,空有登基之志,却无勇无谋,结果被哥哥李亨给轻而易举的灭了,这下可好,李白的叛乱罪名就坐实了。【详细】 

 

李白为李璘写的《永王东巡歌》其一 

本已到垂暮之年的李白,如今却要遭受牢狱之灾,但是相比身体的折磨而言,心理的折磨可能更甚,堂堂诗仙,为什么不好好的畅游山水、炼丹修道,非要来趟这片浑水。最终还算他运气不差,没有砍头,但却被判永远流放。政治投机失败后的李白,心灰意冷,只得客居偏远之地,以饮酒度日,最后郁郁而终。

杜甫:惨遭流放病死客舟上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用笔记录着这场劫难 

三人中,要说运气和政治眼光,杜甫无疑是最好的。先说运气,杜甫是在找工作的路上被叛军俘虏,但那时候他也没什么名气,不是重点看守对象,所以杜甫逮了个机会跑了,一口气跑到灵武投奔后来的唐肃宗李亨。这一次投奔其实是选对人了,李亨一看,杜甫不远千里来投靠,忠心可嘉,便给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左拾遗,李亨觉得杜甫人看着老实,便决定做自己身边的文秘,但是杜甫也是有文人傲骨的,不是那种阿谀奉承的市井小人,这一不小心,就把皇帝给得罪了。随着圈子里的好友一个个被贬,杜甫也不例外,日渐穷困潦倒,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安慰的朋友,无奈之下,举家迁徙,把户口落到四川成都。已经对朝廷失望透顶的杜甫本想过几天舒坦日子,结果苦于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无车无房,好不容易搭个草棚,一场大风还把房顶给揭了,加上小儿子又于此时病逝,杜甫心如死灰,在贫困潦倒中长眠于湘江的一叶孤舟上。【详细】 

  四、恨别鸟惊心——回不去的盛唐气象

大历七年,白居易出生于新郑的一个小官僚家庭。作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白居易影响极大,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与《长恨歌》——盛唐之后的一枝独秀 

 

中唐诗人的杰出代表白居易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尤其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李杨爱情”为主线的《长恨歌》,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但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长恨歌》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 

关于《长恨歌》,诗人避重就轻,没有对这场政治动乱发表看法,只是侧重于人物内心和思想感情的释放,而这种“轻言志,重抒情”的表现方式,也反映了盛唐之后诗人的普遍心态。对官场黑暗的愤慨、对大唐盛极而衰的悲哀,让他们不愿多谈政治,再也没有了盛唐时期诗人们希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热血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唐王朝垂垂老矣!

小李杜——唐代诗人最后的闪光 

 

小李杜——大唐诗歌的最后闪光 

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将二位作一番比较,就风格而言,杜牧喜欢策论,李商隐喜欢抒情,杜牧喜欢怀古,李商隐喜欢悯人。而在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上,小李杜虽然无法与“大李杜”相提并论,但他们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可谓是大唐诗人最后的闪光点。

  结语

提大唐离不开唐诗,言唐诗离不开李杜,在那个大开大合、气度非凡的大唐帝国时代,孕育出了一批才情横溢、星光闪耀的诗人,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经典诗句成为盛唐历史上的最好点缀。却因为那一场安史之乱的政治劫难,盛唐诗人群体开始凋零,唐诗璀璨的光华逐渐暗淡,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

追忆往昔,诗人已去千年,轻声吟诵,回味盛世华章......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七天